“锦城外,簇桥东,壮士飞,山河动。逐电追风征远道,拨云剪雾镇苍穹。”2025年9月19日,《成都空军军士学校校歌》时隔近80年在成都市太平寺片区再度回响,华兴街道三河社区航空教育微博物馆启动仪式暨全民国防教育日主题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这座扎根社区的微博物馆,既是辖区航空历史的浓缩载体,更是华兴街道以“街道引领、社区联动、多方共建”模式激活爱国情怀、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挖潜历史根脉 共建精神阵地:让治理有“文化根基”
三河社区的航空基因,是基层治理最珍贵的“本土资源”。80年前,近万名四川民众自带工具奔赴工地,在严寒与空袭中徒手筑就太平寺机场,使其成为抗战时期的空防核心;新中国成立后,国营锦江机器厂在此落地生根,从抢修“空中禁区”运输机到突破“黑鹰”直升机维修技术,铸就了航空工业的发展基石。
华兴街道深谙“文化是治理的灵魂”,牵头搭建“街道统筹、社区执行、多方参与”的共建平台,将这份历史底蕴转化为治理动能。以三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物理载体,联合社区党委、共建单位及居民代表反复打磨展陈方案——整合成都直升机博物馆的史料资源、吸纳老党员志愿者的亲历记忆、联动企业力量充实展品,最终建成这座“小而精”的航空教育微博物馆。馆内三大核心板块层层递进:“救亡图存中,孕育航空报国精神”回溯机场建设的血肉丰碑与空战传奇,“立足新时代,践行航空报国精神”展现锦江厂的涅槃之路与滑翔运动的时代演进,“展望新征程,弘扬航空强国精神”记录汶川抗震救灾中的旋翼担当与当代军机发展成就。另有“航空记忆走廊”以时间为轴,串联起从竹蜻蜓到现代直升机的技术跨越,近百件航空模型、老照片、文献等展品,成为社区治理中可触可感的“精神纽带”。
培育传承梯队 激活共治动能:让治理有“内生力量”
基层治理的活力,源于群众的“主动参与”;精神的传承,更需“人人都是参与者”。在微博物馆正式启幕前,华兴街道已以“逐梦蓝天・河你同行”爱国主义教育项目为抓手,推动“社区搭台、居民唱戏”的传承模式落地。其中“蓝天精神品推官第一课”活动,吸引社区青少年、老居民、志愿者近20人主动参与——特邀专业讲师详解六大展区叙事线,重点解读直五直升机模型、5吨石碾等核心展品的历史意义,更通过礼仪培训与模拟讲解实战,让参与者从“旁观者”变为“传承者”。
启动仪式上,这支由社区工作者、老党员志愿者与红领巾学子组成的“多元讲解员队伍”正式接过聘书,成为社区治理中“文化传承岗”的核心力量。仪式后,四名不同群体的讲解员代表率先带队讲解:老党员讲机场修建的亲历故事,社区工作者说锦江厂的发展脉络,学生谈直升机模型里的“强国梦”。从太平寺机场的修建历程到“研轰3”轰炸机的首飞故事,从武汉空战的浴血荣光到汶川救灾的生命接力,本土视角与多元声音让航空精神落地生根。正如航空厂史研究员所言:“展品是传承精神的‘珍宝’,而这群来自社区的讲解员,正是治理中激活‘珍宝’价值的‘内生动力’。”
构建展陈谱系 凝聚共建合力:让治理有“情感共鸣”
启动仪式现场,成都直升机博物馆、太平寺西区小学、成都农商银行武侯支行等共建单位代表共同见证微博物馆启用,航空四站厂代表合唱校歌的旋律与少先队员《蓝天梦,三河心》的朗诵声交织,勾勒出“多元协同、同心筑梦”的基层治理图景。这座微博物馆早已超越“展览空间”的属性,成为街道串联“政企社校”的治理枢纽。
馆内的每一处展陈,都是治理中“厚植情怀”的生动课堂:东南西北四座地堡的遗迹诉说着空防体系的坚固,1938年远征日本的反战传单见证着民族气节,2008年地震中穿梭的直升机彰显着大国担当。参观者在5吨石碾前触摸先辈的坚韧,在直五模型前感受技术的突破,在救援直升机介绍中体会使命的重量——爱国情怀与社区归属感在沉浸式体验中自然生长,让“航空报国”从历史概念变成“人人可感的治理共识”。
三河社区航空教育微博物馆的启幕,是华兴街道“以文化促治理、以共建厚情怀”的里程碑。从历史挖掘时的“多方献策”,到精神传承中的“全民参与”,再到运营中的“多元协同”,街道以“小空间”承载“大治理”,让航空报国精神成为社区治理的“黏合剂”,让国防观念融入日常的“烟火气”。这里不仅是展示航空知识的窗口,更是培育新时代“蓝天追梦人”的摇篮,是基层治理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生动注脚。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