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路滩村的红白事,曾像两道沉重的枷锁。村民赵大勇为给父亲办丧事,不得不在镇上借了高利贷;李家嫁女,彩礼高达二十万,婚后小两口直接背上债务开始新生活。“婚丧嫁娶比面子,比穷了日子,苦了人心。”村支书赵大山摇头叹息。
英山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驻村工作队进驻后,将这些“看不见的石头”搬起了。
第一盏灯:立规矩
工作队协助村里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第一次开会,村民赵老四拍桌子:“我嫁闺女要多少彩礼,关别人什么事?”
理事会会长、老党员周叔不急不躁:“不是不让办,是商量着怎么办得体面又不伤元气。”他们算了一笔账:一场丧事省下三万,够孩子读三年书;彩礼少要十万,小两口少还五年债。
新规出台:婚事彩礼不超过五万,宴席不超过十桌;丧事不请吹打班子,花圈不超过五个。村民表面应和,私下观望:“看谁家先破例。”
第二盏灯:树榜样
转机出现在村委会副主任儿子结婚。按照新规,婚礼简办,彩礼只要了三万八。婚礼当天,工作队把“道德总堂”搬到现场,用流动实践集市的方式展示新婚俗:新人种“同心树”代替大摆宴席,亲友捐公益金代替送厚礼。
最让人触动的是,新娘笑着说:“我们要的是幸福,不是排场。”这句话随着婚礼视频传遍全村微信群。
一个月后,赵老四嫁女,主动找到理事会:“按新规办,我带头。”
第三盏灯:润人心
工作队趁热打铁,将"四季春晚"变成移风易俗大舞台:小品《彩礼风波》、快板《丧事从简就是孝》、三句半《说说咱们新乡风》......村民在笑声中思考。
“民法典进村居”活动则用案例说话:讲解高额彩礼的法律风险,普及文明婚丧的合法权益。村民渐渐明白:新风尚不是“没面子”,而是“有新意”。
(图为县局帮助过路滩村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变化悄然发生:村里建起公共礼堂,谁家有红白事都可免费使用;婚宴开始流行“八菜一汤”标准餐;丧事简化程序却增加了追思环节……村民算过账:一年下来,户均节省人情支出上万元。
更可贵的是,村里成立了公益基金,将省下的钱用于资助学生、照顾老人。赵大勇主动捐出原本要用于办丧事的钱:“让这份钱真正帮到需要的人,这才是尽孝。”
如今过路滩村的红白事,不再比排场、比花费,而是比文明、比心意。乡风三盏灯,照见的不是寒酸,而是体面;不是薄情,而是深情。(邓力)
(根据英山县烟草专卖局推动乡风文明真实工作创作,人物均为化名)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