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俊和孙家正(右)合影
“在中国当代花鸟画坛,李俊的艺术人生,总让我想起他笔下那株虬劲的紫藤——深扎传统文化沃土,又向着时代精神长空舒展。”这是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孙家正对泰州籍画家李俊的评价。
从水乡少年到知名画家,从笔墨探索到文化传承,李俊用数十载执着坚守,生动诠释了当代艺术家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构筑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孙家正曾说过,“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而李俊的艺术轨迹,正是这一理念的鲜活注脚:他以笔墨为舟,以文化为楫,在艺术长河里既守护着民族文脉的根脉,又践行着时代赋予的使命。
作品《雨林清音》
自幼生长在艺术世家,《芥子园画谱》是李俊笔墨启蒙的第一课,而溱湖的晨雾、古运河的波光,更是他最早的自然课堂。他常和人说:“泰州的每片荷叶都带着水的灵性,每根芦苇都藏着风的韵律。”这份对乡土的赤诚,成了他艺术创作永远的精神底色。后来师从陈大羽、徐培晨等名家,李俊不仅系统习得大写意的精髓,更领悟到“师古人更要师自然”的真谛——从早年静坐临摹《散氏盘》的专注,到中年踏遍水乡写生的执着,他一步步完成了从技法学习到精神积淀的跨越,这份踏实,在当下浮躁的艺术圈尤为可贵。
作品《水云间》
孙家正说,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李俊最让自己欣赏的,是他“守正开新”的清醒与勇气。他深谙传统笔墨的精髓,能将吴昌硕的金石风骨与齐白石的乡土意趣融会贯通,却从不困在前人的窠臼里。看他的《紫气东来》,藤蔓以焦墨皴擦出老辣质感,花穗却用水彩叠染技法营造出层次丰富的色彩渐变——这种对黄宾虹“五笔七墨”传统的创造性发展,既保留了水墨“氤氲含蓄”的东方韵味,又赋予作品符合当代审美的视觉张力,真正做到了“古意新声”。
“我始终认为,艺术创新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入生活、把握时代脉搏,李俊恰恰践行了这一点。”孙家正表示,李俊把泰州学派的平民化思想揉进创作,《端午蒲艾图》里,菖蒲的劲挺线条藏着行草的灵动,艾草的晕染带着篆隶的筋骨,就连粽子、香囊这些日常物件,也成了笔墨间的生活哲思。传统文人画总带着“案头清供”的疏离感,而他却让笔墨走进了生活现场,恰是对“百姓日用即道”最贴切的艺术诠释。这种创新从不是标新立异的刻意,而是文化基因在当代土壤里的自然生长。
如今李俊身兼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他的艺术人生早已跳出个人创作的范畴,延伸到了文化传承的广阔天地。这些年,他始终在做传统花鸟画的普及与推广:创办“紫藤写意”课程,让普通民众有机会触摸水墨艺术的温度;主导“水乡花鸟”主题展览,让地域文化通过笔墨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更难得的是,他还在探索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紫境美仪”系列文创,把水墨紫藤与现代工艺结合,光色牢度试验就做了百余次,最终既守住了文人画的清雅神韵,又让传统美学走进了日常。
孙家正说,当下艺术圈难免受商品化浪潮影响,有些创作者容易迷失方向,而李俊始终坚守着一份清醒——他说“艺术的高尚之处,在于它是深蕴慈悲情怀的审美活动”,这份坚守让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笔墨的底蕴,又有时代精神的温度,更有文化传播的力度。
“观李俊的艺术轨迹,仿佛在读一部微缩的当代花鸟画传承史。”孙家正认为,从水乡少年到文化使者,李俊以笔墨为桥,连接起传统与现代;以丹心为炬,照亮了文化传承的道路。“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李俊用自己的实践,把这句话落到了实处:他不仅成就了个人的艺术高度,更通过创作、教学、交流,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生活里焕发新的生机。这种将个人艺术追求融入文化强国建设的自觉,正是当代艺术家最可贵的精神品格,也为中国花鸟画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