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9月23日电 南中国海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支持着沿岸数亿人口的生计与发展。2022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通过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明确提出了到2030年,全球至少30%的陆地和海洋得到有效保护。中国作为该框架的重要缔约方,近年来加大在南中国海区域的生态保护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海洋保护领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拥广阔的合作空间前景。中国在生态保护红线、智慧监测等制度设计与科技赋能的经验可为东南亚国家提供借鉴,而东南亚国家在社区参与、传统生态知识、区域协作机制等方面实践经验丰富,亦可以为中国带来启发。
为增进南中国海海洋保护"南南合作",深化区域海洋治理经验共享,促进周边国家民心相通,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简称"海南智渔")在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邀请来自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海洋保护公益组织的青年和学者10人齐聚海南,围绕海洋保护区建设、渔业资源管理、社区可持续生计、应对气候变化等核心主题,于9月15日至22日间举办了为期8天的交流培训活动。
本次培训从中国海洋生态和渔业管理法律法规为切入,系统解读了中国海洋保护的制度框架,并围绕气候变化适应、社区协同发展、公众参与等议题,通过案例剖析和方案共创等方式,加深了对彼此国家海洋保护进展的理解。来自菲律宾的伙伴也介绍了其基于社区的海洋保护地的探索实践。
在海口市演丰镇北港岛,学员们实地考察当地红树林保护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实践成果,体验了当地生态赶海活动,渔网包编织等文化体验活动。大家纷纷表示对北港岛乡村发展及生态基础建设印象深刻。在海口市西秀镇荣山寮村,学员们了解当地"渔旅融合"发展的理念,参观了当地特色的"沙滩鱼市拍卖",组织了净滩活动,并对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交口称赞。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轻松活泼的讨论氛围深化学员间的相互理解和情感联结。
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国际合作部部长朱玲女士在启动仪式致辞时表示,"中国与东盟国家同处南海之滨,共享海洋资源,共担气候风险。在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的历史节点,我们更应把握'一带一路'倡议下南南合作的新机遇,推动海洋科技、政策与社区实践的跨国对话。"她期待学员们通过本次培训,将中国在海洋保护区管理、红树林修复、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本土经验,与东南亚国家的实践相结合,共同探索气候韧性社区的发展路径,实现真正的民心相通。"
活动结束时,来自菲律宾的Josette Emlen认为,"这次活动经过精心设计,让我们了解了海南岛活力盎然的文化历史的同时,获得对中国海洋保护体系的理解。"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Wahid 感叹:"海南训练营期间,我特别喜欢那些亲身体验的环节和思想碰撞的交流。这让我意识到知识共享对各国可持续渔业具有的非凡意义。" 来自马来西亚的学员 Raveena Kim Lai说:"在海南,我欣喜地看到渔民、妇女和年轻人都积极参与到从渔业到生态旅游的转型中。旅游业和可持续渔业的有机结合正在让滨海社区变得更有发展韧性。"
据悉,海南智渔设立"蓝色气候伙伴"项目,旨在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13(气候行动)和SDG14(水下生物)以及我国倡导的《蓝色伙伴关系原则》,构建由中国-东南亚民间公益组织海洋领域青年交流合作网络。
"青年有活力,合作有温度,行动有回响。"海南智渔气候项目主任乔峰表示,未来"蓝色气候伙伴"项目将持续深化与东南亚伙伴的合作,推动更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年走进海南、了解中国、共同守护蓝色星球,谱写南南合作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