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焕新 ——2025第十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开幕

2025年9月21日,以“应变·焕新”为主题的第十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在京开幕,本届学术周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为期四天。

应变·焕新 ——2025第十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开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22 22:2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9月21日,以“应变·焕新”为主题的第十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在京开幕,本届学术周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为期四天。本届开幕论坛汇聚跨领域专家与学者,开展多元实践交流与多视角思想碰撞,共同解读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为规划行业与学科的转型发展提供探索性的思考,共话城市议题,共绘焕新未来。

出席第十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开幕论坛的领导及嘉宾有: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副会长孙安军,原副会长吴建平,秘书长谢盈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施卫良,秘书长于化云,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清华校友总会互联网与新媒体专委会秘书长、英诺创新空间创始合伙人邓永强,清华大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纪珍,总经理助理、企业管理部总经理、清华同衡董事孙娟,党委委员、党政办公室主任、清华同衡监事会主席周联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邓东,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白劲宇,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任飞,北京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朱帅,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副总经理宁阳,董事、副总经理、总建筑师胡建新,监事、城市更新联合创新中心主任林霄,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董事长袁昕,副院长郑筱津、潘芳、杨军、卢庆强、于润东及各地方分院院长、技术总工,以及媒体界人士等。

本届开幕论坛还有来自南阳市人民政府、鄂尔多斯市自然资源局、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乐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邯郸经开区经发局、醴陵市自然资源局、临沂市兰山区城市发展集团、中铁建工集团长沙市规划设计院和驻马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合作伙伴单位,以及来自全国各地规划设计机构的同仁前来参会。

开幕论坛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恽爽主持。

与会嘉宾合影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恽爽主持开幕式

与会领导嘉宾为第十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开幕式致辞。唐凯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祝贺第十届清华同衡学术周的召开,并对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城乡规划建设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学术周旨在搭建一个城乡规划领域交流学术成果、增强实践经验的重要平台,推动跨界融合与多元实践交流,展望城市规划行业的未来,并希望借此学术周促进思想创新与实践变革,共同书写城市规划的美丽新篇章。

唐 凯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

石楠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祝贺第十届清华同衡学术周的召开,并指出不断地应变和焕新是规划事业常青的基本特征,在探索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径的今天,这一主题更加具有突出的意义。他回顾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强调了规划在新时代下的转型需求,并提出基于艺术与人文、基于数据与知识驱动的规划产品和服务,应该成为行业重要的转型方向。

石 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施卫良代表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祝贺第十届清华同衡学术周的召开,并感谢同衡对长期以来对北京城市规划工作和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工作的大力支持。他指出,清华同衡广泛深入地参与到智库建设、科普宣传、学术交流,专业培训等学会工作中,是长期是活跃在首都大地上的一支重要的技术力量。他期待本届学术周能激发更多的思想火花和思维碰撞,并预祝本届学术周活动圆满成功。

施卫良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张悦因教学工作未能亲临现场,但通过视频致辞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国竞争加剧期、科技革命加速期、经济格局重构期、社会治理变革期,本届学术周主题定为“应变·焕新”可谓恰逢其时。他还分享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规划专业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加强信息学科课程、与业界合作共研实践课程等方式,培养能应对未来挑战的规划人才,并期待通过本届学术周为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张 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

李纪珍指出,本届学术周以“应变·焕新”为题,是发出推动城市规划行业自我变革、迈向未来的一声呼唤,也清晰地传递出整个行业对于创新与跨界融合的坚定决心和迫切期待。他表示,作为清华校属企业,清华同衡始终以“行业引领者”为担当,期待未来能以更加务实有效的举措服务城乡建设,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的新动能。

李纪珍 清华大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袁昕向各位参会嘉宾表达了欢迎和感谢,清华同衡学术周始终坚持与时代同行、与行业共进,现已成为一个聚焦实践、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学术品牌和交流平台。他提到,我们不仅要敏锐洞察变化、主动应对挑战,更要积极求变,通过规划“应变”实践推动空间治理“焕新”,并期待通过各位专家学者间的智慧碰撞,为规划行业发展赋能,共同谋划城市发展的美好未来。

袁 昕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董事长

精彩的致辞后,来自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及清华大学的多位领导和嘉宾共同为第十届清华同衡学术周揭幕,将全场参会人员带入了一个跨界思想碰撞、多元实践创新的学术盛宴中。

本届学术周巅峰讲坛活动汇聚了来自产业创新、人文城市、AI科技和战略发展领域的顶尖专家,开展跨学科对话,共同聆听城市前沿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智慧之声。

李纪珍在报告中指出,如果说科技创新是基于科技组合和需求实现的商业化活动,经常涉及到创新链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产业创新是基于科技突破、模式变革或价值创造的产业优化重构,经常涉及到产业链甚至是生态系统各个主体的互动与学习;那么城市创新就是整合科技、制度、文化、管理等多维创新要素,探索新型发展模式以提升竞争力、生活质量和可持续能力的系统性实践,涉及方方面面的要素更多元、更复杂。

他表示,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城市创新的融合发展,是城市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未来城市竞争力源于卓越的城市创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将为城市发展带来新动能,并催生新空间的发展需求。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更注重空间高效利用与品质提升,一些核心城市的发展尤其需要通过城市更新来克服老城区现状与新质生产力无处落脚的核心冲突,进而走向真正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李鸿谷指出,自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中国城市正在发生人类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开始进入从增量转向存量发展的阶段,在这个关键节点,回顾我们的发展道路,理解我们当下面临的格局,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尤其,城市的意义何在?更值得深入地思考。从一位非建筑领域的媒体人角度,他相信:城市,因人而生动!

他提出,怀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梦想时,更应脚踏实地、思考中国的城市发展与空间生产的逻辑之变。一方面,互联网与AI的出现,虚拟世界开始与实体空间相互交融,人群聚合方式,也因此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空间生产如何适应,又如何创新未来,是挑战,更是机会。

另一方面,这种变化对应着不同地区人口流动的增加与减少,城市组织方式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模式的迭代,我们能否赢得未来,在于我们可否深刻理解当下。他指出:“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否真正理解人,完成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人的认知。我相信,人,才是城市的目的与尺度!空间,因为人,时间发生了。”

邓永强指出,AI的下一代前沿是空间智能、虚实融合。数字空间不仅是虚拟空间,也包括与现实空间交互融合的多元场景。数字空间的实现技术包括区块链、AI与云计算、扩展现实(XR)等。

AI的技术、应用和服务,高速、高效也高质量地建设新的数字空间,同时把旧的各类空间载体数字化、智能化、活化,以及数字资产化,共同繁荣,并创造全新的、更大的使用价值、资产价值和社会价值;每个人不仅可以虚拟身份(如数字人)进行社交、创作和交易,还可以在元宇宙里面用不同的多种身份社交、生活,并进行数字化的生产、创意创造等,创造出大量的个性化资产、数字财富。

他指出,AI技术和应用势不可挡,不可逆,必然影响到每个行业、每个人,主动拥抱、积极融合、努力创新、‌‌共生共荣,是必然的趋势和最好的选择。

尹稚指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城市工作七个重点任务中,“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居于首位,这涉及到国土级别的城市体系怎么安排,也涉及到如何处理大国尺度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还涉及到中国的区域差、城乡差会不会被进一步放大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在宏观战略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分区、分类、分时段”逐渐出现在中央有关面向未来规划、政策实施的各种文件当中,这背后就是在探讨,不拿一把尺子来量中国所有城市的发展,真正面对中国国情、省情、市情的差异化施策的可能性。

关于区域战略政策,他在报告中表示,从十八大后分期、分批提出到二十大已经非常完整,就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以及跟国家安全与发展实现有效平衡的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渐完善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在这个政策基础上,面对未来,如果能探索一种差异化的空间治理模式,将更符合中国这样一个广域人口大国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