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知行书院 “巷往知新” 实践队圆满完成历史文化街区专项实践工作。这支由大学生组成的实践队伍,以北京西四北三条胡同为核心调研对象,通过系统调研与创新实践,探索出 “文化活化 + 游戏化治理” 的特色路径,不仅为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注入青春活力,更以专业实践为基层社区治理提供了可落地的新方案,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扎根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为精准破解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与发展失衡” 的难题,实践队构建了 “访谈调研 + 问卷调研 + 案例研究 + 实地考察” 四位一体的科学调研体系。其间,队员们先后与北京民俗博物馆专家、程派艺术传承人等 11 位文化领域从业者深度对话,挖掘文化传承的专业经验;面向中小学生、大学生、中老年群体等不同受众,收集有效问卷 556 份,精准掌握各群体的文化需求差异;实地考察国内外 11 处文化街区,借鉴先进活化经验;深入梳理西四北三条胡同七百年历史脉络,全面盘点 37 座特色门楼、6 处市区级文保单位的文化价值,为后续方案设计筑牢现实根基。这一系列扎实的调研工作,不仅体现了大学生团队严谨的治学态度,更让方案设计始终紧扣文化传承的核心需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痛点,避免了脱离实际的空想。
基于调研成果,实践队创新提出 “无围墙博物馆” 理念,打造以 “实景解密” 为核心的文化体验系统。队员们围绕胡同内京剧文化、抗战记忆、中医药历史等特色元素,设计四条 “春夏秋冬” 主题解密剧本,将 20-30 个文化节点融入真实街巷空间;通过民国风广告牌复刻、AR 互动解说、NFC 声音地图等轻量化改造,让胡同成为可触摸、可聆听、可阅读的文化展廊;开发钩织玩偶、主题帆布袋等 16 款文创产品,联动 “百年义利”“耀咖啡” 等本地商户构建 “文化体验 — 消费转化 — 社区反哺” 的生态链条。与此同时,团队创新性引入 “游戏化治理” 机制,居民可通过参与垃圾分类、提供口述历史等行为积累积分,兑换文创产品或便民服务,有效激发社区自治活力,预计可提升社区治理参与率 40%,实现文化传承与社区治理的双向赋能。
截至实践结束,团队已形成 1.2 万字调研报告、2.3 万字文化叙事脚本,完成 5 处胡同微空间改造设计,成功举办 3 场社区文化活动,并与 3 家本地商户、1 个技术团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这一系列成果,不仅为西四北三条胡同的活化发展提供了具体方案,更探索出一条 “大学生实践助力文化传承与社区治理” 的可行路径,为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青春范本,彰显了当代大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的过硬素养。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