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古新枝实践团赴阳谷寿张镇开展农文旅融合实践调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古新枝实践团赴阳谷寿张镇开展农文旅融合实践调研

来源:鲁网 2025-09-22 16:0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八月盛夏,鲁西平原热浪翻涌,却涌不过青春的温度。一支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河古新枝”实践团,跨越千里,扎根于此。12天里,他们的足迹遍布十多个村庄,他们的身影出现在田间地头、项目现场甚至乡村小学的课堂。这群“00后”大学生用脚步丈量乡土,以专业赋能乡村,成为这个夏天寿张镇一道亮眼的风景。

走进百家农户,倾听泥土里的真实声音

大娘,咱们家地里现在种的是什么?”“咱们村有没有您觉得特别的老故事?”实践团的调研从叩开一扇扇农户家门开始。在冀王村、沙河崖村、吕街村,队员们坐在农户的板凳上,用一笔一划的问卷和一句句家常般的访谈,捕捉乡村振兴最前沿的脉动。

“他们问得细,也听得认真”,一位许庄村的村民对记者说,“这些孩子不一样,是真想来了解我们生活的。”十余天下来,团队完成了上百份有效问卷,内容涵盖农业生产、文化传承、旅游认知等多个方面。这些源自田埂阡陌的第一手数据,为他们后续的建言献策提供了扎实依据。

探访产业一线,为融合发展“问诊开方”

除了走进农户,农业研学基地和规模化种植园也是实践团重点探访的对象。在苹果种植园里,队员们与种植大户深入交流,详细了解运营成本、政策支持与市场销路。

“我们发现,不少项目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但在‘文旅’附加值挖掘上还有很大空间”,队长向记者介绍。结合环境、水文等专业背景,团队从循环农业、节水灌溉、生态保护等角度提出了多项针对性建议,并撰写成建议报告提交给当地有关部门,助力农文旅产业链的延伸与价值提升。

当专业遇上乡土:水文模型、文创设计与一节特别的课

发挥专业特长解决实际问题是此次实践的一大亮点。针对寿张镇部分低洼农田夏季易涝的问题,实践团成员利用专业知识,构建了四套水文分析模型,为农田排水系统优化提供科学参考。“这是地大学子写给土地的情书”,一位队员笑着说。

文化赋能同样重要。团队挖掘阳谷县独特的红色文化(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和传统农耕文化,设计出多款文创产品图样,并积极与当地企业洽谈合作,推动设计落地。

而在寿张镇“流动少年宫”里,实践团成员们还化身“小老师”,带来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趣味课堂。他们通过故事、影像和互动游戏,向孩子们讲述家乡的文化底蕴与发展故事。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描绘出“我心中的美丽乡村”,纯真的画作中饱含着对家乡最真挚的情感。

尾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青春在乡野发光

8月15日,实践团踏上归程。行李中多了厚厚的调研笔记,心里沉淀下对乡土中国更深的理解。

“从前觉得乡村振兴是新闻里的宏观叙事,现在明白了,它是具体到一条沟渠的疏通、一个孩子的笑脸、一款产品的畅销。”一位队员在实践日记里这样写道。

从大学教室到田间地头,从书本理论到乡村实践,这群青年学子用行动证明,当代大学生不仅可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更能够将汗水化为甘霖,浸润乡村发展的沃土,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不断的青春智慧与力量。(水文 卢晨欣)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