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 | 垃圾分类启童心,绿色文明共践行

暑期社会实践 | 垃圾分类启童心,绿色文明共践行

来源:鲁网 2025-09-22 12:3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7月16日,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寻踪“碳”迹队再次走进明故宫“红梅军魂”爱心暑托班,为孩子们开展以“垃圾分类从小做起,绿色文明你我同行”为主题的环保科普活动。本次活动由团队成员秦天主讲,通过“知识讲解+趣味互动”的形式,让孩子们读懂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化身绿色文明的小小践行者。

解读垃圾困境,解锁分类意义

活动伊始,秦天带着精心准备的内容登场,用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拉开科普序幕。“全球每年会产生100亿吨垃圾,咱们国家有三分之二的城市都面临‘垃圾围城’的难题。”她一边指着PPT上垃圾填埋场侵占土地、污染环境的图片,一边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解释:“这些垃圾如果不分类,埋在地下会让土壤生病,烧掉又会污染空气;但如果分好类,废纸能变成新纸张,塑料能变成新玩具,这就是‘变废为宝’的魔法。”

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当听到“一颗纽扣电池污染的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喝的水量”时,现场发出阵阵惊叹。秦天趁机抛出问题:“那大家觉得,我们能为解决垃圾问题做些什么?”有孩子立刻举手:“要把垃圾分好类!”一句话点燃全场,也让垃圾分类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悄发芽。

沙包游戏互动,玩转分类知识

科普环节结束后,最受期待的“垃圾分类沙包投掷”游戏正式开启。实践团提前准备了印有“废纸”“过期药品”“剩菜剩饭”“塑料袋”等图案的沙包,以及分别代表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的迷你分类垃圾桶。

游戏开始,有的孩子拿着沙包仔细思考,嘴里念叨着“过期药品是有害的,要放进红色垃圾桶”;有的孩子投中后兴奋地跳起来,还主动帮身边的小伙伴分辨垃圾类别。在欢声笑语中,孩子们快速掌握了垃圾分类标准,原本抽象的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趣味实践。

播撒环保种子,共筑绿色家园

活动接近尾声,秦天带领孩子们回顾当天的知识点,孩子们不仅能准确说出各类垃圾的分类标准,还主动分享自己的环保计划。“我回家要让妈妈买分类垃圾桶,帮家里分垃圾!”稚嫩的话语里满是坚定,展现出从“知道”到“行动”的转变。

此次垃圾分类科普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培养了环保意识。寻踪“碳”迹实践团表示,未来将继续总结经验,开发更多寓教于乐的环保课程,让更多青少年成为绿色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共同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图 | 祝心怡

文 | 秦天

编 | 南京师范大学寻踪“碳”迹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