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寻踪“碳”迹队走进宁海路街道苏州路社区,为十余名南京中华中学学生开展双碳主题科普活动。本次活动以“知识讲解+互动实践”为核心模式,旨在帮助初中生深入理解碳中和科学内涵,认识气候变化应对的紧迫性,推动国家双碳战略在青少年群体中落地生根。
拆解双碳知识,溯源科学思维
活动开篇,实践团成员秦天以“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定义”为切入点,系统梳理温室气体排放原理、自然碳循环过程及碳中和实现路径,用初中生易懂的逻辑链条,将“双碳”这一宏观概念转化为可理解的科学知识。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团队特别设置“光合作用发现史”专题环节。从海尔蒙特通过柳树实验探索植物生长物质来源,到普利斯特利借助钟罩实验揭示光合作用与气体的关联,成员通过关键实验复盘,引导学生跟随科学家的思路推导结论,理解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而非单纯记忆知识点。
互动深化认知,实践连接理论
知识讲解后,活动进入互动环节。围绕“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应用场景”等与课堂知识、现实议题紧密结合的问题,学生们主动思考、积极作答,在交流中深化对双碳相关知识的理解。
最受学生欢迎的“种子盲盒”环节,让抽象概念落地为具体行动。每位学生领取不同品种的植物种子,需在后续自主完成培育与观察,通过记录种子发芽、叶片生长过程,直观见证光合作用如何实现“固碳”,进而理解植物在自然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锚定青年责任,延续科普使命
活动尾声,实践团与学生共同复盘核心内容:从双碳目标的国家意义,到光合作用与碳循环的内在关联,再到个人培育种子的实践价值,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认识“双碳不是遥远的政策,而是可参与的行动”。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与社区的合作,开发多样的环保课程,帮助青少年构建完整的双碳知识体系,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环保意识的新一代参与者。
图 | 秦天
文 | 秦天
编 | 南京师范大学寻踪“碳”迹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