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云梦:楚剧新声,从千年秦简木牍中苏醒的乡音

湖北云梦:楚剧新声,从千年秦简木牍中苏醒的乡音

来源:鲁网 2025-09-22 12: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初秋的云梦县城,古戏台上水袖轻扬,楚韵流转,声声入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剧正在这片孕育楚文化的土地上焕发新的生机。近日,央广网特别出品的大型地理人文纪录片《沿着纬度听中国》聚焦孝感楚文化,让这门古老艺术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图为央视网《沿着纬度听中国》聚焦楚剧)

千年楚韵,非遗薪火永相传

楚剧历史可追溯至清代道光年间,由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孝感、黄陂的山歌、道情、高跷及说唱等民间艺术融合演变而来。1926年正式定名为“楚剧”,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湖北地区戏曲文化的一张亮眼名片。

(图为王汉卿为演出人员讲戏)

“接地气是楚剧最鲜明的特质”。云梦县楚剧团团长王汉卿说道。这缕泥土的芬芳,源自百姓日常,融于柴米油盐。楚剧的唱腔体系丰富而灵动:小调欢快明亮,如同田野间跃动的歌声;迓腔节奏多变,随情绪起伏自如流转;四平调平稳舒展,似与人闲聊般亲切自然。再搭配醇厚质朴的方言演唱,让每一句唱词都仿佛带着乡土的体温,直抵人心。

守正创新,古老艺术焕新彩

面对传承创新的时代课题,楚剧传承人始终坚信:“深扎文脉,方能老树发新枝”。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为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新创大型楚剧情景舞蹈《秦简颂》让沉睡千年的简牍在楚韵中“翩然苏醒”,该作品被评为第五届湖北艺术节“十佳精品”作品。

(图为演出现场)

另一出新编历史剧《黄香》同样源于本土深耕,剧组广泛搜集史籍与民间轶事,提炼出“小孝侍亲、大孝为民、忠孝报国”三层主题,为传统孝道注入鲜明的时代精神。该剧不仅入选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更斩获湖北省屈原文艺奖。

“戏曲对专业性要求很高,台下十年功,台上三分钟。”青年演员程翔感慨道。从戏曲院校毕业回到家乡至今十三年,他已从“小配角”逐渐成长为剧团的中流砥柱。如今,团里像他一样的青年演员约占30%,他们多数是本地孩子,自幼耳濡目染,对楚剧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感。

志愿服务,烟草助力文化传承

(图为志愿服务队为演出现场提供服务保障)

在楚剧赓续与推广的道路上,云梦县烟草专卖局的志愿者们始终默默护航。每逢演出日,他们早早抵达现场,参与布置场地、维持秩序、引导观众。“阿姨,这是节目单,您需要吗?”“大爷,这边请坐,我扶您过去”一声声亲切问候与周到服务,为演出营造出温馨有序的氛围。

志愿者们还借机向观众与游客发放楚剧宣传册,细心讲解其历史与艺术特色,助力更多人走近、读懂这项珍贵的非遗文化。

“文化传承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云梦县烟草专卖局负责人表示,“作为国有企业,我们理解的‘小孝’是为观众提供周到服务,让每位观众都能舒心看戏;‘大孝’是支持楚剧传播,保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忠孝’则是履行国企社会责任,为国家文化传承贡献力量。这种孝道文化的当代实践,正是我们助力楚剧传承的意义所在。”(李润泽)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