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银行2025年上半年交出稳健成绩单:资产规模攀升至6037.47亿元,较年初增长2.33%;净利润21.29亿元,同比增长0.31%,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贵州银行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战略的系统布局与精准施策。该行通过构建差异化融资机制、深耕产业价值链条、打通数据赋能闭环等举措,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双轮驱动,精准破局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贵州银行构建起“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模式,在机制创新层面,首创“中小企业信贷通”风险分担机制,地方政府设立专项风险补偿金,银行按1:10比例放大信贷投放。其中,安顺分行通过该模式已投放12.47亿元信贷资金,惠及装备制造、特色食品等领域的111家民企,不良率控制在0.78%的良好水平。
产品设计聚焦产业周期特性,提供定制化方案。贵州多彩大健康医药公司承接三甲医院高端设备采购订单时,面临1100万元短期资金缺口,凯里大十字支行创新“设备订单质押+异地联动评审”机制,10个工作日内完成2000万元授信审批,融资成本较传统流贷降低1.8个百分点,助力企业占据黔东南州90%医疗配送市场份额。
贵茶集团凭借AA级信用评级获9000万元技改授信,建成全球领先数控抹茶精制车间,带动61家茶企建立标准化种植体系。这种“产业数据化—数据资产化—资产金融化”的转化路径,将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审批时效缩短至7个工作日,较传统流程提速65%,大幅提升融资效率。
全链服务,激活产业
在镇宁县小黄姜产业带,贵州银行创新“三级联授信”产融模式,实现产业链全环节覆盖。向龙头企业黔棠姜生物公司提供1000万元信贷,支持建成8000吨级气调冷链中心,破解鲜姜存储难题;为22家合作社开发“联保互助贷”,依托订单质押发放3200万元流动资金;为种植户定制“惠农e贷”,结合土地确权数据与种植历史,实现手机申请3分钟到账,户均授信15万元。
全链条金融服务推动产业能级跃升。在贵州银行支持下,小黄姜产业14万亩种植基地引入欧盟GAP标准,开发姜精油、姜黄素等6类深加工产品,年产值突破15.36亿元,较金融介入前增长3.4倍,实现从“初级种植”到“精深加工”的转型。
金融资本还为传统农技创新注入活力。65岁姜农王保林发明的“地窖温控储藏法”,获银行20万元资助完成技术专利转化,生姜保鲜期从8个月延长至18个月,储损率由35%降至7%;在从江香禾糯产区,银行联合农科院设立200万元“传统稻种保育基金”,让21个濒危土著品种重获商业价值,带动农户亩均增收3200元。
科技赋能,服务下沉
为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难题,贵州银行构建“物理+数字”双轨服务网络。在赫章县石庄村设立全省首个“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配备STM智能柜员机和远程银行VTM系统,可办理96%的传统柜面业务,让村民“家门口”享受便捷金融服务。
同时,该行开发“黔农云”数字平台,整合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块。农户通过“AI信贷助手”申贷,系统自动调用土地流转、农机作业等数据审批;“产地直通车”板块对接省内外32家生鲜采购商,半年促成农产品交易1.7亿元;“云上农技站”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开展在线培训,累计服务9.3万人次。
这套服务网络已覆盖全省88个县区,上半年服务站办理业务160万笔,替代率达81%。支撑体系是200余名产业研究员组成的专业团队,他们常年驻点12大特色产业基地,撰写的《贵州农业特色产业融资指南》包含产业链图谱、风险地图、融资模型三大工具包。在刺梨产业带,研究员开发的“果园产量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组合产品,让种植户在旱灾期间仍能获得亩均4600元赔付,保障产业稳定发展。
技术融合层面,“梵净生态账户”构建的ESG量化模型,为全国绿色金融标准化提供实践样本。更关键的是形成商业可持续模式,2025年上半年普惠小微贷款收益率达5.28%,不良率1.02%,ROE同比提升0.41个百分点。
贵州银行构建的“数据-产业-生态”三维赋能模型,已然触及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深水区。通过将信贷资源转化为产业链整合能力,把利率定价进化为环境价值标尺,让物理网点升级成乡村振兴创新引擎,持续为区域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展望未来,贵州银行表示,将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客户服务智能、产品供给敏捷、合作生态丰富、风险防控精准、运营安全高效,对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的数智化区域性银行。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