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秋风至,烟田泛“金”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年一度的烟叶采收季如约而至。近日,在巴东县的万亩烟田里,烟农们用麻木车一车一车往回运着成熟采摘的烟叶,而在烤房前、晾棚里,互助小组的工人们分工合作,有的编烟上炕,有的划茎晾晒,忙得不亦乐乎!
为保障烟叶烘烤晾制质量,确保“金叶”变“金钥”开启烟农致富门,巴东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精准施策,以“技术赋能、服务转型、组织协同”三大实招,全力护航烟叶生产提质增效。
金果坪烟叶收购站技术员指导烟农进行烟叶分级扎把(文家定供图)
技术下沉“送上门”,夯实品质根基
“我们在编烟的时候要注意,束间(夹内)烟叶分布要均匀一致,烟竿两端各留3~5cm空竿,不能太长。”巴东县局(营销部)农艺师冯繁文向烟农强调着编烟注意事项,“同时,编后烟叶要挂放在阴凉处,如果是堆放,不要堆得太高。避免烟叶沾染泥土、压伤、日晒等。”
技术落实是保障烟叶品质的关键,巴东县局(营销部)针对烟农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忽视的环节,组织烟叶技术员逐家逐户开展技术宣传,发放技术手册,重点围绕烟叶成熟度识别、采摘烘烤及晾晒、堆积发酵、烟叶初分等进行指导,并在烟农烤房门口张贴“‘中棵烟+高油分’烟叶烤软烤香采烤技术”海报,让技术标准“抬头可见、随时可学”,为产出符合工业需求的高品质原料筑牢技术基石。
茶店子烟叶收购站工作人员在西坪烘烤工场张贴技术海报(阮劲松供图)
角色转换“零距离”,提升服务效能
“胡师傅,今天我实在是有点儿忙不过来了,想麻烦您帮忙把清平街的小工帮我接了送到松林湾来一下。”巴东县清太坪镇的烟叶技术员胡长军每到白肋烟采摘晾晒的农忙时节,便成了烟农们免费的“外卖员”。
“胡师傅很好的,现在正是农忙的时候,他总会主动为我们帮忙,好几次都是他帮忙给我接送的工人。”烟农张大哥讲道。
巴东县局(营销部)各地技术员结合当地烟农在生产过程中实际难题,主动变换角色,白天作为技术员,走烟田、串烤房、进晾房,为烟农讲解技术及政策,及时发现烟农操作不当的问题,并加以指正,早晚则身兼“驾驶员”,协助用工量大的烟农户接送工人,这种“身兼数职”的零距离服务,有效打通了为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显著提升了生产组织效率。
野三关烟叶收购站技术员深入烟田进行技术指导(何珍武供图)
互助机制“破瓶颈”,激活人力资源
在胡明的晾房里,正有8名工人在有序地划茎、穿绳、晾制,“我每次请工都要七八个人,不然一天的活根本干不完。”巴东县金果坪乡连天村的“职业烟农”胡明讲道。
为切实破解烟叶烘烤、晾制环节用工难的问题,巴东县局(营销部)以站组为单位,积极协调当地农业、妇联、人社等部门,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创业就业培训,由烟叶生产技术员为他们集中讲述烟叶编绳、上炕烘烤或晾晒的技术技巧,引导他们掌握烟叶生产相关技术,融入烟叶生产工作,实现“家门口就业”。
互助组工人帮助烟农编烟(文家定供图)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添了一份收入,更缓解了烟农的用工难题。
金叶飘香,收获在望。巴东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聚焦烟农“急难愁盼”,不断拓展服务半径、深化服务内涵。下一步,将通过组建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等形式,进一步下沉力量,强化全过程技术跟踪指导,及时响应解决生产难题,让片片“金叶”真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托起烟农致富梦想的坚实产业支撑。
撰稿:阮劲松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