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地的文化密码: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体验

宁夏大地的文化密码: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体验

来源:鲁网 2025-09-18 15:5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贺兰山下,黄河之滨,一场跨越四千年的文明对话正在上演。从西夏陵到闽宁镇,从岩画遗迹到葡萄美酒,这片土地上深藏的文化密码等待着被重新解读。

八月的宁夏,晴空万里。2025年8月21日至24日,一支由中央主流媒体组成的采访团队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在四天的密集行程中,记者们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试图解开宁夏多元文化交融的密码。

从西夏陵的沉默土冢到贺兰山岩画的远古印记,从明长城遗址到现代化的葡萄酒庄,这条采访路线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宁夏文明史。“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宁夏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西北省区,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活动组织者表示。

远古回响:岩画与遗址的诉说

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内,烈日照射在褐红色的山岩上。数千年前的刻痕在光影间若隐若现,太阳神、狩猎图、神秘符号......这些远古先民留下的“无字天书”令记者们驻足良久。

“这些岩画跨越了春秋战国至西夏时期,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生活场景的真实记录。”讲解员指着一幅幅组图解释道,“这幅展示了狩猎场景,那幅则是祭祀仪式,可以说是史前艺术画廊。”

在贺兰山岩画馆内,记者团队遇到了正在临摹岩画的传承人王先生。“我在这已经待了十多年,每天对着这些岩画临摹研究。”他边说边展示自己的作品,“每一幅画都有故事,都是远古先民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距离岩画遗址不远处的西夏陵遗址公园,另一种文明印记令人震撼。规模宏大的土冢群沉默矗立,诉说着西夏王朝的过往。

“西夏陵不仅反映了西夏时期的陵寝制度,还融合了汉族、吐蕃、回鹘等多民族的文化特征。”西夏博物馆研究员向记者介绍道,“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西夏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创造性。”

长城记忆:边塞文化的活化石

永宁县三关口段,明长城遗址蜿蜒于山脊之上。这里曾经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交锋的前线,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沐浴在夕阳中。

当地长城保护员老李已经守护这段长城二十年。“小时候常来这里玩,那会儿不知道这是宝贝。”老李抚摸着斑驳的城墙说道,“现在明白了,这是祖先留下的财富,必须保护好。”

长城专家张教授向记者团队解释:“宁夏境内的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工程,更是民族交往、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见证。长城内外的人民通过互市、通婚等方式,实现了深度交融。”

在隆德老巷子,这种边塞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古街两旁的传统建筑保存完好,当地居民仍然保持着古老的生活方式。记者到访时,几位老人正坐在门前聊天,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

“我在这条巷子里生活了七十多年。”满头白发的马大爷告诉记者,“现在年轻人大多出去了,但我们这些老人舍不得离开。”

红色印记:革命精神的传承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屹立于青山之巅。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的壮丽诗篇。如今,这里成为追忆革命岁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记者团队齐声朗诵毛泽东诗词,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纪念馆内,大量实物和图片资料展示了红军长征过宁夏的艰苦历程。

“我爷爷曾经给红军带过路。”当地导游小马自豪地分享着家族故事,“他常说,红军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

在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园,记者巧遇一支来自广东的青年研学团队。“我们是来体验长征精神的。”团队负责人表示,“重走长征路,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

闽宁协作:干沙滩变成金沙滩

闽宁镇新貌展示中心内,一系列新旧对比图片讲述着这个移民小镇的蜕变故事。1997年,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在银川市永宁县西部一片戈壁上共建移民吊庄工程,创造了东西部协作的“闽宁模式”。

“刚来时这里全是沙地,庄稼种不下去。”最早一批移民老王回忆道,“在福建专家的帮助下,我们学会了种蘑菇、种葡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如今闽宁镇已成为集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特色小镇。记者到访时,当地的枸杞加工厂正在忙碌生产,电商直播基地里,年轻主播们热情推介着宁夏特产。

“闽宁协作不仅是经济援助,更是理念和技术的深度交流。”闽宁镇负责人介绍,“福建派来的专家不仅教技术,还帮助我们开拓市场,现在我们的产品已经卖到了全国各地。”

葡萄酒香:荒漠变绿洲的奇迹

位于银川市的志辉源石酒庄的葡萄园里,一串串成熟的葡萄在阳光下晶莹剔透。谁能想到,这片肥沃的土地曾经是一片荒漠!酒庄负责人带着记者团队参观地下酒窖,橡木桶整齐排列,酒香四溢。

“宁夏日照充足、温差大、土壤透气性好,非常适合酿酒葡萄的生长。”酒庄技术专家解释道,“特别是贺兰山东麓地区,已经被公认为中国最好的葡萄酒产区之一。”

葡萄酒产业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种植葡萄需要做大量绿化工作,有效地遏制了土地沙化。”专家补充道,“现在这一片已经形成了小气候,降水量明显增加。”

在酒庄的品鉴室,记者品尝了获得国际大奖的葡萄酒。“没想到宁夏的葡萄酒品质这么好!”一位记者感叹道,“这真正是‘紫色经济’的奇迹。”

文旅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漫葡小镇以其独特的文旅融合模式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个以葡萄种植为基础的小镇,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集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和创意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小镇上,传统建筑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文创店铺里,当地艺术家的作品琳琅满目;演艺中心内,原创剧目《贺兰山盛典》正在上演。

“我们希望通过文旅融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漫葡小镇负责人表示,“比如我们将贺兰山岩画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很受游客欢迎。”

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则展示了另一种文旅融合模式。这个由明清边防城堡改造的影视基地,是《大话西游》《红高粱》等经典影片的取景地,如今已成为体验西部影视文化的重要场所。

记者到访时,一群年轻人正在重现《大话西游》经典场景。“我是看这些电影长大的,”一位穿着戏服的游客笑着说,“来这里圆了一个电影梦。”

黄河宿集:生态与人文的共生

位于中卫市的“黄河宿集”展现了生态旅游的新可能。这个由传统村落改造的高端民宿集群,坚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成为宁夏旅游新名片。

民宿设计师介绍:“我们尽量使用当地材料和传统工艺,比如夯土墙、茅草顶,既保持了地方特色,又实现了生态环保。”

傍晚时分,记者团队在黄河边体验了传统的羊皮筏子漂流。老船工唱着民歌,讲述着黄河故事,夕阳下的黄河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学者评论道,“在这里,人们能够亲身感受黄河的脉搏,理解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沙坡头旅游景区则展示了治沙工程的奇迹。记者们体验了滑沙、骑骆驼等项目,还参观了治沙展览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宁夏人民创造了治沙奇迹。”导游介绍道。

早茶文化:多元交融的舌尖体验

吴忠早茶文化是宁夏多元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清晨,记者团队来到一家老字号早茶店,店内早已座无虚席。八宝茶香气四溢,各式面点琳琅满目。

“吴忠早茶融合了中原茶文化和西北饮食特点。”店主马师傅一边沏茶一边介绍,“我们的八宝茶里有茶叶、冰糖、红枣、枸杞、核桃、芝麻、桂圆、苹果干,既好喝又养生。”

早茶在吴忠不仅是餐饮方式,更是社交文化。“大家喜欢一边喝早茶一边谈事情,”当地居民告诉记者,“一壶茶可以喝一上午,生意、家事都在这里聊。”

四天的行程结束,记者团队满载而归。从远古岩画到现代红酒,从长城遗址到闽宁镇,宁夏大地上,历史与现代交织,多元文化共融共生。

“宁夏虽然面积不大,但文化密度极高。”一位记者感叹道,“这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缩盆景,每种文化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宁夏的文化之旅不仅是一次历史探索,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思考。贺兰山静默矗立,黄河水奔流不息。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正在书写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