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孙海燕正在热火朝天地给村民们取件。谁能想到三个月前,她还在县城的制衣厂打零工,踩着缝纫机,一天干满10小时,手上全是针尖留下的旧疤。如今,她操心的不是线头,而是快递单——传送带上滚落的包裹,带着尘土,也带着票子。
“烟草名片”,划开了穷日子的口子
“以前打零工,一天两百块,还得扣掉来回路费、中午一份盒饭,一年到头攒不下两万。”孙海燕掰着指头算账。老公在一旁补充:“她在县城,我在家守着两亩薄田看天吃饭,俩人收入加起来不如人家一辆车。”
图为客户经理张超指导孙海燕使用“知音通”
2019年腊月,一场偶遇改变了轨迹。烟草客户经理张超在村口做问卷,一句“你这个房子这么大,又在景区附近,完全可以开一个副食店了”飘进耳朵,孙海燕心里“咯噔”一下:自家临街的房子空着,老公又懂点算账,开个店,不比去县城打工强?
“穷日子过怕了,听不得机会。”正月初八,孙海燕当晚把打工行李往墙角一扔,对丈夫说,“今年不出去了,咱们干!”
“快递下沉”,聚拢了冷柜台的人气
2020年3月,“公平副食批发”挂牌营业,现实却给孙海燕泼了盆冷水。门店虽然靠近风景区,但常住人口不足千人,卷烟销量始终未达预期,毛利刚够交电费。孙海燕急得嘴角起泡,张超却把问题带回公司,连夜做客流量分析,发现村民网购越来越多,平均每天30余件快递积压在镇代理点,取件难成了新堵点。
张超心里有了主意,“让村民少跑6公里,就能把客流拉回村里。”他提出“快递下沉”方案,由公平副食批发店申请设立“邮快驿站”,店内划出12平方米作为快递专区,配备扫码枪、监控、货架,所有到件短信统一署名“公平副食批发”。孙海燕听后直点头:“看得见、算得清、拿得到,我干!”
图为孙海燕在分拣快递
2020年7月,快递传送带首次轰鸣。早八点,邮车卸下快递,孙海燕扫码、拍照、上架,系统短信飞向村民。
没多久,人群陆续进门,扫码签字,顺手带包烟、带瓶水。“原来取快递要去镇上,来回太麻烦了。现在出门遛弯就把事办了,还能挑包烟。”村民刘大爷说。
数据也验证了客户经理张超的预判,驿站运营首月,快递到件超1000件,卷烟销量较之前也上涨许多。
“最忙时中午饭都顾不上,心里却踏实。”孙海燕边分拣快递边说。
“传送带响”,系紧了乡村里的乡情
晚上,取件高峰刚过,孙海燕却没闲着。她把小方桌搬到店门口,打开手机,一边清点库存,一边等着那些取快递的村民。客户经理张超给她定过“铁规矩”:当天卖多少、剩多少、明天补什么,必须一笔笔记清。可孙海燕发现,村里老人来拿快递,最怕的是“看不清”和“拎不动”。
以后,但凡有村民来取件,她接过村民递来的手机仔细查询快递号,把快递递到村民手上;有人买了米面,她直接送到三轮车上;遇到写错手机号的,她照着快递单上的地址,把快递送到家门口。慢慢地,村民们把“公平批发副食”当成了“村口驿站”,谁家孩子寄来的药、谁家闺女网购的棉衣,都放心交到她手里。
图为孙海燕上门送件
客户经理张超把这一幕拍成短视频,发在朋友圈,有老人在评论区留言:“小孙的店,取件不花钱,还能喝口热水,比自家孩子都贴心。”
2023年,唐梓山片区快递量由日均四十件增至一百二十件,节假日峰值三百件,孙海燕却坚持“代收取件不涨价、送货上门不收费”。孙海燕看着一条条温情的评论,笑出皱纹:“以前往外跑,一年攒不下几个钱;现在守家门口,一年挣的比以往三年还多,还能给老爹老妈端碗热汤。”快递传送带仍在轰鸣,却不再只是冰冷的包裹,而是载着乡音、乡情、乡味的温情纽带。
夜幕降临,孙海燕关掉传送带,数着当天的快递单,忽然冒出一句:“以前我在制衣厂没日没夜裁衣,现在我在村里看包裹滚来滚去,虽然很累,但脚下是自家地,心里踏实。”
快递车轮滚滚,卷烟柜台日日新,乡村振兴的大文章,就在这间不起眼的小店里,续写新的篇章。(唐琴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