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安蓬华镇,常住人口千余人的蓬岛村,不仅以“一村22名博士”的人文佳话闻名,更凭借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这里通过乡贤力量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构建起矛盾与信访“小事不出村”的良性机制,让和谐新风浸润乡村肌理。
一、乡贤领航:治理的核心动力
蓬岛村深谙乡贤资源的治理价值,通过情感纽带激活乡贤反哺动能。2024年,郭氏宗族以续修族谱为契机,发动在外乡贤成立奖学基金会,短短一个月便筹集123万元,已资助35名学子圆求学梦。乡贤们还主动对接村庄发展需求,牵头推进文化广场污水管网改造,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积水问题;联合农业专家实施500亩耕地质量提升工程,让撂荒地块重现生机;引入的6亿元生态旅游项目,更带动全村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治理筑牢经济与民心基础。
二、矛盾化解:多元联动保平安
在南安市信访局的指导下,蓬岛村创新构建“矛盾调解+信访处置”一体化机制,形成治理合力。由退休干部、乡贤代表、专职调解员和驻村民警组成的调解团队,推行“1+3+N”模式——1名民警统筹协调,联动司法干事、网格长、乡贤骨干,吸纳老教师、村医等N种本土力量参与。2025年以来,已排查化解邻里口角、地界争议等隐患37起,纠纷调解成功率保持100%。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村民说事室”,建立“收集—分流—反馈—回访”闭环机制。村民可通过微信群、意见箱或每周三的“坐班接访”反映诉求,由村级代办员全程跟踪。
三、文化浸润:文明新风促和谐
蓬岛村以文化为媒,培育文明乡风助推治理。每月举办南音演奏会、季度开展气排球赛,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案例、信访流程等内容编入唱词、印进球衣,让法治理念随文化活动深入人心。如今,村内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现象减少60%,更多村民主动参与义务巡河、垃圾分类,“邻里互助、守望相助”的淳朴民风为治理注入柔性动力。
如今的蓬岛村,信访量连续两年实现“零越级”,这个藏在深山的博士村用实践证明:当乡贤智慧、法治力量与文化底蕴同频共振,便能奏响乡村治理的和谐乐章。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