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2025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26岁的刘晓夏作为优秀教师代表上台发言,当她站上讲台那一刻,眼神明亮而坚定。
从2023年8月以硕士研究生身份入职学校国际学院,成为一名专职英语教师,到短短两年内成长为学生信赖、同事认可的教学骨干,这位“95后”教师用热爱与坚守,在教育这片热土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初登讲台:在“挫败”中寻找教学的“破局之道”
“上学时总觉得‘会知识’就能‘教好书’,直到第一次站在讲台,才发现自己想简单了。”回忆初为人师的日子,刘晓夏笑着说。
彼时,她精心准备了《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从语法知识点梳理到例句筛选,每一个环节都反复打磨,可课堂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们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互动环节常常陷入沉默,课后作业中暴露的知识漏洞也比预期更多。
“那段时间我总在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方法不适合高职学生?”带着这份困惑,刘晓夏没有停下脚步。
她主动向学院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每周雷打不动去听优秀教师的公开课,还在网上搜集高职英语教学的优质案例视频,一帧一帧分析课堂互动设计;专业书籍《高职英语教学法》《教育心理学》被她翻得卷了边,笔记写满了整整两个笔记本,连学生的课堂练习、期末诊断数据,她都按题型、错误率分类整理,只为精准掌握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高职学生更注重学以致用,单纯的理论讲解很难调动他们的兴趣。”找到问题核心后,刘晓夏开始调整教学策略:讲商务英语对话时,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设计“汽车零部件外贸谈判”情景;教英语阅读时,挑选与汽车行业前沿技术相关的文章,让学生在学语言的同时了解专业领域动态。
渐渐地,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课后主动找她请教的学生也多了,她终于在“挫败”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教学“破局之道”。
以赛促成长:把“挑战”变成学生与自己的“勋章”
“对教师来说,站稳讲台只是起点,站好讲台才是追求。”刘晓夏始终把“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作为提升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路径。
从2024年开始,她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备战各类高级别英语竞赛,常常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修改学生的英语作文、梳理词汇竞赛的高频考点、模拟写作大赛的现场答辩场景,连周末都成了她和学生的“专属集训时间”。
2024年第四届《英语世界》杯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备战期间,刘晓夏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参赛学生对“学术性写作逻辑”掌握不足,部分学生甚至因为担心写不好而想放弃。
“不能让学生在关键时刻退缩。”她一方面逐字逐句批改学生的作文,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逻辑漏洞和优化方向,另一方面每周组织“写作分享会”,让学生轮流分享写作思路,再通过互评互助增强信心。
有一次,学生小李因为连续几篇作文都被指出问题,情绪十分低落。刘晓夏特意留出两节课的时间,和小李一起分析范文结构,还分享自己上学时参加写作比赛“屡败屡战”的经历。
“老师也经历过写不出来的日子,咱们再试一次,说不定就成了!”在她的鼓励下,小李重新投入备战,最终和另一名学生一起拿下全国一等奖。当学生们捧着奖状向她致谢时,刘晓夏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两年来,刘晓夏累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5次,指导学生拿下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1项,还有9名学生在校级英语竞赛中获奖。这些成绩,不仅是学生的“成长勋章”,更是她深耕教学的“底气证明”。
亦师亦友:用“共情”点亮学生的成长路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刘晓夏最擅长的就是用“共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2024年3月,她开始担任护理专业2304班的班导师,从心理健康辅导到专升本规划,从英语等级考试培训到职业发展建议,她总是“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
班里的小张同学曾因“英语基础差”而焦虑,甚至产生了“放弃专升本”的念头。刘晓夏了解情况后,专门为小张制定了“个性化学习计划”:每天陪她背10个核心单词,每周帮她梳理1个语法难点,还推荐她参加自己指导的英语学习小组。
“刘老师从来不会说你怎么这么笨,而是会告诉我这个知识点确实难,咱们慢慢来。”在刘晓夏的耐心帮助下,小张的英语成绩稳步提升,还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的考试,重新燃起了“专升本”的信心。
除了学业指导,刘晓夏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次,班里的一名女生因为“对护理专业不感兴趣”而情绪低落,上课时常走神。刘晓夏没有直接批评她,而是利用课后时间和她谈心,分享自己“从迷茫到坚定”的职业选择经历:“我刚读研时也不确定自己要不要当老师,直到后来去支教,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才确定了自己的方向。
”这番真诚的交流,让女生慢慢打开了心扉,也开始主动了解护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今,这名女生不仅上课认真,还主动报名参加了“护理技能大赛”,朝着自己的目标稳步前进。
“看到学生们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成长,那种幸福感是任何事情都替代不了的。”刘晓夏说,每当教师节收到学生的祝福信息,或是看到学生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工作趣事,她都觉得“当老师是最幸福的选择”。
教研并进:在“探索”中追求更高的教学境界
在刘晓夏看来,“好老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研究”。她始终坚持“教研相长”,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再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2024年,她主持了资阳市市级课题《数字经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为了做好这项研究,她利用周末和假期去成渝两地的文旅景区调研,收集一手数据;还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反复打磨研究框架。
最终,课题在2024年12月顺利结题,相关研究成果还被应用到《大学英语》课程的“文旅英语”模块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成渝地区的文旅产业发展,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双向赋能”。
同年10月,她主持的省级课题《产教融合视角下民办职业院校“双师型”英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成功立项。为了做好这项研究,她走访了多所民办职业院校,与10多位“双师型”英语教师交流,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梳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目前,课题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她撰写的论文《产教融合下民办职业院校“双师型”英语教师培养模式构建》也已被《职业教育》杂志录用,将于2025年11月正式发表。
此外,她还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与教改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创新团队,参与《大学英语》在线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录制,还参研了教改课题《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变革研究》。2023年9月至2024年11月,她顺利完成学校导师制培养计划并通过考核,为自己的“教师梦”再添一块“基石”。
“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我在陪伴学生成长的同时,也在成为更好的自己。”站在新的起点上,刘晓夏依然保持着初入职时的热情与初心。这位“95后”教师正用青春的活力、扎实的学识、温暖的爱心,在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的校园里,继续书写着属于她和学生们的精彩故事。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