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趣智行·振脊兴乡:“1+4+N”健康文化矩阵的乡村实践

脊趣智行·振脊兴乡:“1+4+N”健康文化矩阵的乡村实践

来源:鲁网 2025-09-15 15:5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委“1310”战略部署和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8月8日-15日,深圳大学“‘脊’趣智行·振脊兴乡”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走进汕尾市海丰县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镇(现归属深圳市管理)开展乡村公共服务实践。实践团队员用脚步深入乡野沃土,以智慧融入乡村振兴,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绘就青春与时代同行的生动图景,汇聚成中国式现代化浪潮中一股蓬勃而坚定的青年力量。

实践团开展一系列以“1+4+N”健康文化矩阵为核心的乡村公共服务实践。以基层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政府与鹅埠镇卫生院、蛟湖村卫生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充分结合国家政策支持、政府方向引领、高校资源支撑与地方协同联动,发挥团队专业优势,构建起多维度、贴合乡村实际需求的健康科普与文化实践体系。

一、“1”:一个文明实践大平台

实践团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始终离不开深汕特别合作区政府、区团工委和党群服务中心的高度配合与有力支持。这一协同机制,正是团队所构建的“1+4+N”健康文化矩阵中最核心的“1”——即紧密依托基层群团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有效整合政策、场地与组织资源,为公共服务落地扎根提供了坚实保障。

前期对接中,实践团与深汕特别合作区团工委细化地方需求,明确活动细则,通过“百千万校地通”小程序结对成功4个项目,涵盖健康科普类课程、青少年融合成长课堂、文化传承类课程、“脊趣智行·振脊兴乡”综合活动。8月8日,实践团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副主任、农业农村和海洋渔业局副局长汪江(原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共青团委员会副书记)开展座谈。汪江系统介绍了深汕特别合作区从设立背景、发展阶段到当前建设成效的整体历程,并重点阐述了“百千万工程”的实施进展与阶段性成果,为实践团成员全面理解合作区的战略定位和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了扎实的背景支撑。在场队员全程专注聆听,并就感兴趣的话题积极提问、深入交流,团队不仅对合作区的规划与发展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进一步坚定了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信念,提升了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实践团前往深汕特别合作区党群服务中心与工作人员陈丽彬、匡泽靖沟通上课人数、设备调试等工作,实地考察活动场地等。

图为实践团与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副主任汪江开展座谈

二、“4”:四个医学导向科普实践

实践团成员均来自深圳大学医学部,涵盖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专业。他们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与互补优势,专业赋能健康文化矩阵中的“4”——即四个以医学为导向的科普实践,系统化、多维度地服务基层健康需求。

(一)脊护新苗·挺起未来

实践团始终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的早期预防与筛查列为核心任务之一。自主开发系列科普材料,精选脊柱保健训练内容,向青少年普及脊柱健康常识,推广科学养护理念与正确体态习惯。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党群服务中心与鹅埠镇卫生院,队员为众多青少年完成了AIS早期筛查及骨密度评估,并创新融入多种互动游戏元素,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深化其对护脊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有效支持青少年脊柱健康管理,为其身心健康发展与挺拔体魄塑造稳固基础。

图为实践队员在党群服务中心为小朋友筛查骨密度

(二)义诊筛查·入户体检

实践团在鹅埠卫生院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下,与鹅埠卫生院的施长泉院长、朱兴华副院长沟通确定了两大惠民健康服务方向:驻院义诊与入户随访。实践团为居民分发了传染病预防与慢性病管理宣传手册,提供了血压、血糖测量服务,并持续为青少年进行骨密度检测和脊柱侧弯筛查。此外,团队还专门为适龄儿童安排了口腔涂氟项目,助力儿童口腔保健。结合当前季节特点与疾病防控需要,实践团特别准备了兼具驱蚊与防疫功效的中药香囊,向居民免费发放,受到广泛欢迎。部分实践团成员协同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前往蛟湖村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服务,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血糖及心电图检测等。队员们认真记录各项数据,并耐心为老人讲解常见疾病预防知识,传递健康生活理念。通过与基层群众面对面交流,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真诚、耐心与专业担当,也更加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和艰巨,队员们对长期坚守在一线的基层医疗工作者充满了敬佩之情。

图为实践队员在鹅埠镇卫生院为青少年筛查脊柱侧弯

(三)头号响应·救在身边

在“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理念的引领下,实践团围绕烫伤、触电与溺水等常见应急场景,为社区居民带来了一场实用性强、互动性高的急救技能实训,现场气氛热烈。团队成员系统讲解了各类应急事件的处理原则与操作流程,并重点演示了心肺复苏(CPR)与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标准动作与实施步骤。借助假人模型、AED训练机及海姆立克急救背心等专业教具,队员逐步分解技术要领,细致指导居民进行模拟操作,推动急救技能真正“学得会、用得上、能推广”,树立基层居民“第一响应人”意识。许多居民通过实操体验,增强了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信心,也进一步丰富了社区公共安全教育的形式与内涵。

图为实践团成员带领青少年学习心肺复苏操作

(四)防治结合·未雨绸缪

实践团积极开展针对常见传染病与口腔健康的专题科普活动,系统介绍了近期需重点防控的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口腔常见疾病的防护知识。现场为居民分发驱蚊贴,并为适龄儿童提供免费口腔涂氟服务,有效增强了社区居民对传染病防控和口腔健康的认知,提升了基层群众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此外,实践团围绕慢性病管理专题,细致讲解了“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及相关并发症等内容,帮助居民树立慢病防控意识。随后,团队组织居民亲手制作中医艾草锤,其通过捶打特定部位以缓解肌肉酸痛、腰肌劳损等不适的功效,将传统中医药文化融入日常健康管理,进一步丰富了社区健康促进形式,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了健康生活理念,获得了不同年龄层居民的广泛好评。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口腔保健课堂,讲解正确刷牙方法

三、“N”:多维筑梦主题延伸

实践团在扎实做好医学科普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真正深入乡村一线,将实践活动延伸至田间地头。通过推广智能医学应用、创新非遗表达、开展手工实践课堂等“N”个多元主题项目,持续丰富“三下乡”内涵,助力基层筑梦多彩生活。

(一)蛙稻兴乡·沃野生金

在农业农村和海洋渔业局的协助对接下,实践团赴深汕华瑜良品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考察调研大安村稻蛙综合种养示范基地。企业负责人钟梓源向团队详细介绍了稻蛙共生模式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强土壤肥力、提升经济效益及推动生态多样化种植方面的综合优势。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观摩并体验了种养结合的实际生产流程,切身感受基层农业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团队成员围绕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方式与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充分结合当地生态环境与农产品特色,发挥设计创意,为华瑜良品打造优质稻米及有机蔬菜两款产品外包装方案,助力本土农产品品牌提升与市场推广。负责人表示,企业未来计划在龙岗区与城市规划部门合作推进垃圾分类主题宣传点建设,并诚挚欢迎实践团成员持续参与相关志愿服务,共同拓展校企合作和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图为实践团跟随华瑜良品负责人前往田间参观

(二)红色血脉·赓续传承

8月9日,实践团前往海丰县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深入学习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光辉历史。在纪念馆内,队员们认真听取历史讲解,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深刻体悟革命先辈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随后,实践团一行赴彭湃烈士故居及相邻的得趣书室参观学习。该书室作为彭湃同志与早期进步青年研读革命理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为农民运动培养了大量骨干力量,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实地感受历史场景,队员们深切体会到先辈追求真理、启迪民智的坚定决心与崇高情怀。实践团成员何佩乐、谢逸韩、刘玮瑜等以此红色研学为契机,结合现场体验讲述红色故事,以实际行动赓续红色基因、传承奋斗精神。队员纷纷表示,将在先辈革命精神的感召下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心系基层群众,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红宫红场旧址参观学习

(三)畲韵传新·漂漆绘扇

实践团融合深汕特别合作区红罗村畲族文化与非遗漆扇文化,开展特色非遗手工课堂。团队介绍了畲族的历史源流、地域分布、传统习俗与文化图腾,重点阐释了凤凰、龙犬等民族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象征。在实践环节中,团队成员引导青少年通过纹样填色、漆扇制作等体验活动,沉浸式感受畲族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孩子们在扇面上精心调色、细致点染、勾勒传统纹样,最终独立完成了一批富有民族特色和个人创意的漆扇作品,锻炼了青少年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提升了其审美素养与文化认同感,为他们搭建起与民族传统文化深度对话的桥梁,实现了非遗传承与美育教育的深度融合。活动进一步激发了青少年对畲族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为新时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活力与持续创新注入强大动能。

图为实践团在非遗课堂后与孩子们合影留念

(四)AI启智·科创趣行

在智能医学主题课堂中,实践团介绍了智能医学的发展脉络及其在疾病诊断、健康管理等前沿领域的创新应用,激发了青少年对人工智能与医学交叉融合的浓厚兴趣。课程注重科学思维的启发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青少年积极展望科技驱动下未来医疗的发展图景。在实践环节中,团队组织青少年动手制作基于红外感应技术的智能水龙头。从器件认知、结构组装到功能调试,同学们分组协作、积极尝试,在不断探索中克服困难,最终成功实现龙头感应出水。随后的“火箭升空”主题课堂将科学热情推向高潮,队员介绍了我国航天事业从古至今的历程与辉煌成就,引导学生学习气压与推力的相互作用原理,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科学探究精神。教学结束后,实践团带领青少年进行水火箭发射,当孩子们目睹自己亲手制作的水火箭成功升空,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一刻不仅是对物理知识的生动实践,更在他们心中埋下梦想的种子,激励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勇于探索、不懈奋斗。团队在系列课程设计中融合理论讲授与实践体验,兼顾培养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为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孩子们在党群服务中心广场放飞水火箭

(五)融合成长·护航润心

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团队设计了多元的青少年融合成长课程。以“禁毒护苗”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毒品对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及社会稳定的严重危害,通过案例分析与互动教学,增强青少年识毒、防毒、拒毒的意识,切实提升自我防护水平与法治素养。实践团进一步聚焦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议题,围绕各年龄段典型心理特征与情绪困扰,通过引导情绪表达、传授心理调适技巧等方式,帮助青少年建立理性应对压力、积极化解烦恼的能力,为其形成健全人格和积极人生态度奠定基础。生态教育板块,团队充分挖掘深汕特别合作区本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态价值,通过生动讲解和实物观察,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利用干花植物压制成书签,青少年深化了对植物形态结构与生物多样性的认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

图为实践团在生态课程后与参与青少年合影留念

四、结语

深圳大学“‘脊’趣智行·振脊兴乡”实践团在此次“百千万工程”社会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广泛好评。诚挚感谢深汕特别合作区政府及各基层单位在实践对接、资源协调与落地实施中给予的支持和指导。实践团将秉持“慈心仁术,深医精诚”的深医精神,继续充分发挥医学专业优势,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实践团队员以热忱与智慧践行新时代医学青年的使命担当,在服务基层中锤炼本领、坚定信念,以实际行动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乡村振兴和健康事业注入青春动能。未来,深圳大学医学部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双百行动”走深走实,鼓励更多学子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持续贡献青年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