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贵州省天柱县广袤的田野上瓜果飘香,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从社学街道红卫村金灿灿的南瓜基地,到邦洞街道赖洞晶莹剔透的葡萄园,再到蓝田镇楞寨诱人的蜜桃林,全县数万亩特色果蔬集中成熟,农户们忙碌采收,订单货车穿梭不停,网络主播现场吆喝,共同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
订单托底,农户吃下“定心丸”
农户在天柱县社学街道红卫村采收南瓜。 金可文 摄
在社学街道红卫村的300余亩南瓜种植基地里,一个个黄澄澄、圆滚滚的南瓜铺满田间,村民们正熟练地采摘、搬运、装车。
“今年南瓜长势好,亩产预计能有5000斤左右,总收入有望突破80万元!”种植户谢尚燏轻抚着一个十余斤重的南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位曾经闯荡沿海和贵阳的“新农人”,如今扎根家乡沃土,选择了“金冠密本”南瓜进行首次大规模种植。谈及销路,他底气十足:“我们这是订单种植,有保底收购价托底,产品直供广东、浙江、贵阳等地。摘下来就直接装车发走,根本不愁卖!”
订单农业模式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确保了农户收益的稳定,成为了天柱县发展特色农业的坚实底座。
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增收。谢尚燏介绍,从移栽、管护到采摘,基地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今年带动了50人就近就业,预计今年支付给村民的工资将超过15万元,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今年我试种成功,明年发动广大农户种植,我负责技术指导和保底回收。”谢尚燏说。
直播赋能,“云端”助力销路更宽
天柱县网络达人在邦洞街道赖洞葡萄园直播助农。 金可文 摄
“感谢县自媒体协会组织在我基地开展直播助农活动,活动当天就有近百人来采摘,销售就上万斤。”该县邦洞街道赖洞村葡萄基地负责人张美茂高兴地说。
在传统的订单销售模式基础上,天柱县积极拥抱数字经济,利用“直播电商”这一新引擎,为农产品开拓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
8月27日,天柱县自媒体协会组织多名网络达人,深入邦洞街道赖洞村的葡萄基地和蓝田镇楞寨村的蜜桃基地,开展直播助农活动。
主播们穿梭于藤架桃林之间,向全国网友生动展示瓜果的优良品质和采摘实况,吸引了大量线上观众,现场更是有近百名游客闻讯前来体验采摘、购买,销量大增。这种“订单保底+直播助力”的创新模式,不仅进一步打通了销路,更打响了“天柱瓜果”的品牌知名度。
一位刚完成采购的邹老板对天柱瓜果赞不绝口:“天柱的果子施的是生态肥,味道纯正,品质好,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他当天就订购并拉走了2000斤桃子和1000斤“阳光玫瑰”葡萄。
由于销路好,天柱特色产业多点开花,格局全面形成。红卫村的南瓜产业是天柱县特色瓜果发展的一个精彩缩影。2025年,全县南瓜种植面积达7000亩,预计总产量达1万余吨。此外,其他乡镇的特色产业同样硕果累累:凤城街道凤园大坝的龙登权种植冬瓜170亩,预计亩产超20000斤,产值可观;高酿镇隆寨的杨芳池种植金秋梨37亩,亩产约2000斤;渡马镇龙盘村的陈守标几人创立合作社,经营桃园200亩,亩产约3000斤;渡马镇岩门的桃李园规模达150亩,桃子、李子品质上乘,通过订单远销广西、云南、重庆等地。
近年来,天柱县立足资源禀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鼓励和引导农户发展南瓜、冬瓜、精品水果等特色产业。通过订单农业保障基本盘,借助直播电商拓展新市场,辅以农业科技支撑和联农带农机制,走出了一条产销两旺、效益提升的产业发展之路,今年以来,全县累计种植各类精品水果6.3万亩,产量5.23万吨,累计产值3.17亿元,让丰收的喜悦真正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金可文|编辑: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