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广州南沙入选全球“自然城市”。这是南沙继2011年荣获联合国“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区奖”金奖、2019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后,在生态宜居领域摘得的又一国际殊荣。
在青岛举办的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现场,国际组织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ICLEI,“宜可城”)全球秘书长吉诺·范比金将向南沙区代表颁授“自然城市”奖牌。
据了解,“自然城市”平台由宜可城、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IUCN)、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等权威国际组织共同推动。跻身这一平台,意味着南沙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果,已达到国际认可的标准。
截至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有深圳、广州两个城市,以及南沙区、越秀区两个城区入选该平台。
2024年6月,南沙正式加入宜可城,成为广州首个加入该组织的行政区。此次加入“自然城市”平台,正是南沙在宜可城框架下,深化国际生态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
近年来,南沙持续释放“湾区之心”影响力,促进气候投融资、绿色环保产业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逐步将国际资源转化为生态合作的实践动力。
在生态治理上,南沙持续推进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作。项目立足蕉门河水道陆海交互特征,修复约4公顷湿地,营造2.5公顷红树林景观,探索出生态功能提升与滨海景观带打造耦合的海洋生态修复新方式。2025年5月,该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2025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今年3月,珠江三角洲河口型城市“城海共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已获批纳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项目。这标志着南沙从区域海洋治理的实践者,正式跻身为全球海洋科技创新合作的参与者,向世界输出河口型城市“城海共生”生态保护修复的“南沙经验”。
2024年,南沙成功交易全国首宗生态恢复岸线指标,实现全国生态恢复岸线指标交易“零的突破”,为生态资源市场化提供全新范本。
在绿化建设方面,南沙持续实施森林质量优化、城乡绿美家园建设等工程,利用城市闲置空间打造“口袋公园”,不断拓展绿色生活场域。数据统计,当前南沙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2.75平方米。
在滨海文旅资源建设上,南沙打造全长约20公里的滨海步道“情侣路”,串联起南沙游艇会、天后宫、国际邮轮母港等地标。同时,大湾区文化体育中心与生态堤项目以“运动+休闲+生态”为主题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崭新的滨海形象窗口。
目前,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已开通中国香港、日本、越南等7条航线,累计接待出入境游客超14万人次,到南沙坐邮轮出海成为大湾区旅游新时尚。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李文芳|蓝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