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中吉友谊的金桥——中国黄金集团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民心故事

架起中吉友谊的金桥——中国黄金集团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民心故事

来源:鲁网 2025-09-10 16:5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初,吉尔吉斯斯坦纳伦州的明布拉克村,阳光炽烈,碧空如洗。80岁的村民朱马卡德洛夫·阿斯玛特精神矍铄。他来到即将建成的村文化中心广场,向记者动情地说:“如果没有中国企业的投资,我们的村子不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当得知来者是中国媒体记者时,这位老人激动地谈起中国:“我知道中国的长城,那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中国人总能创造奇迹。现在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我们都看在眼里。”朴实的话语中透着由衷的赞叹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朱马卡德洛夫·阿斯玛特精神矍铄地拉着来访的中国客人攀谈

阿斯玛特口中所说的“中国企业”,正是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运营的中吉矿业有限公司。在吉尔吉斯斯坦,除中吉矿业以外,中国黄金集团还有另一家矿山企业——凯奇-恰拉特封闭式股份公司。这两家企业一东一西,犹如镶嵌在天山两端的金色明珠,共同践行着“一带一路”倡议,架起了一座民心相通的“金桥”,见证着丝路沿线真挚温暖的合作故事。

收入稳定,生活更好

走进贾拉拉巴德州恰特卡尔区政府办公室,区长奥登别克·吉噶勒巴耶维奇的话匣子便打开了。他与记者谈起的话题是,矿业项目对当地就业和民生的巨大拉动作用。“凯奇-恰拉特公司从当地招聘员工,不仅有效提高了就业率,也为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奥登别克介绍说。除每月的固定工资之外,公司还依据员工表现发放奖金和加班费,让很多矿区职工家庭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在凯奇-恰拉特公司附近的恰克马克苏村和巴士铁列克村,过去许多家庭只能依赖国家福利勉强度日,如今一家中有人在矿上上班,收入就足以保障生活开支,逐步摆脱了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稳定的就业为当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造血”能力,也让越来越多村民重拾对未来的信心。

凯奇-恰拉特为巴士铁列克村幼儿园购买儿童床具

46岁的卡内别克·奥罗兹马托夫是恰克马克苏村村长,原来在凯奇-恰拉特公司工作,家里早已盖起了二层小楼。他告诉记者,他的儿子现在也在凯奇-恰拉特公司,家里每月的收入大约有八九万索姆,儿子的工资收入占整个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

原来在凯奇-恰拉特公司工作的卡内别克·奥罗兹马托夫(前排中),家里早已盖起了二层小楼。图为卡内别克·奥罗兹马托夫与来访中国记者和工作人员合影

奥登别克提到:“凯奇-恰拉特公司的不同之处在于始终重视当地社区居民的生存发展,每当区政府有建设需求,总是第一时间响应,积极提供援助。”更令他感动的是,这家企业把履行社会责任融入日常经营,不仅尽可能多地招募本地员工,还会为工作能力偏弱的村民提供临时岗位,帮助他们获得收入。

奥登别克表示,凯奇-恰拉特公司始终重视当地社区居民的生存发展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凯奇-恰拉特公司还创新性地启动了养蜂扶贫项目,为5户贫困家庭提供每户20个蜂箱,投入约155万索姆,帮助他们发展养蜂业。

如今,甜蜜的蜂蜜不仅够自家享用,还走向市场为这些家庭带来可观收益。这一授人以渔的举措,为贫困户开辟了可持续增收的新渠道。公司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帮扶举措,让困难群众看到了希望。

在恰特卡尔区,凯奇-恰拉特公司已然成为社区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赢得了民众的广泛信任和认可。

在纳伦区,中吉矿业赢得了民众的广泛信任和认可

在中吉矿业所在的纳伦州,同样的变化正在发生。中吉矿业自2015年进入吉尔吉斯以来,逐步成为纳伦州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

从中吉矿业到纳伦州首府的路上,一片大型工业园区正在建设中。据了解,这片被称为库鲁-捷列克的工业园区将从中国引进汽车、笔记本电脑和无人机等生产产业,总投资预估超过20亿索姆。而中吉矿业仅2024年就投入900万索姆,用于园区的建设筹备、场地扩展,以及供水、道路和沥青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

纳伦州纳伦区区长奥伦·塔耶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纳伦州区欢迎中国企业在这里投资,他们为我们当地政府带来了更多的财政收入,为当地农牧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

奥伦·塔耶夫在接受记者采访

据了解,中吉矿业每年为当地贡献约12亿吉尔吉斯索姆(约合人民币1亿元)的税收,创造约400个就业岗位。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矿山培养了一大批当地技术工人,为更多吉尔吉斯百姓打开了增收的大门。

中吉矿业副总经理段跃萍告诉记者:“我们公司自2022年起,每年向项目所在地明布拉克乡提供5000万索姆(约合人民币420万元)的社区发展基金,重点用于就业赋能、教育振兴和公益扶贫等项目。”

这笔专项基金的注入,使明布拉克及周边地区迈向了繁荣稳定的新阶段。许多曾外出他乡谋生的年轻人,如今纷纷回到家乡就业创业——“家门口就能挣到好日子”,成为当地人口口相传的新故事。

据统计,随着社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两家企业所在的地区生产总值显著提升,大量就业机会也带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展,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市场消费焕发活力。

扎根社区,造福民生

黄金矿山开采不仅带来了就业,更为偏远山村带来了久违的发展机遇。在恰特卡尔区,记者看到宽阔平整的柏油马路蜿蜒伸向远方,连接起一个个日渐富裕的村落。过去坑洼不平的土路,如今在税收支持下实现了硬化。

黄金矿山开采不仅带来了就业,更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久违的发展机遇

奥登别克告诉记者:“这些道路的修建,离不开凯奇-恰拉特公司纳税额的年年增长,为本区财政提供了有力支撑。”

“600万、1800万、6000万”,这是奥登别克在记者采访时写在笔记本上的三个数字,也是从2023年至2025年凯奇-恰拉特公司向恰特卡尔区政府缴纳的税收,这些资金反哺民生项目,让这座小镇展现出勃勃生机。

企业主动实施的社区项目,更是在基层群众中赢得了真心称赞。中吉矿业附近的草原上,牧民常走的路经常在春季雪山冰雪融化时被冲断。在采访路上,记者就碰到中吉矿业调派的推土机等设备正在作业,修复被冲垮的道路。当地牧民告诉记者:“以前路一断,我们毫无办法,有了中吉矿业,我们放心多了。”

在明布拉克村,村民们自豪地领着记者参观村口停放的崭新农业机械设备:挖掘机、压草机、拖拉机……阿斯玛特老人感慨地说:“以前当地经济落后,家家户户都缺少像样的机械设备,现在这些装备的到来,让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切,得益于中国企业的帮助。”老人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全村人的共同心声。

在明布拉克村,村民们自豪地领着记者参观村口停放的崭新农业机械设备

为了丰富偏远山区的文化生活,企业还投入巨资兴建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在库伊比雪夫村,企业为该村著名的“母亲歌手”妇女合唱团捐赠了价值36万索姆的钢琴、小提琴、吉他等乐器。现在,每逢节庆日子,悠扬的琴声就在文化中心广场上响起,村里的母亲们弹奏起熟悉的曲调,引来老少齐声合唱。

在明布拉克乡,企业出资建设的一座室内足球场正在紧张施工中。明布拉克乡社区发展基金主任塔拉别克告诉记者,这里的年轻人喜爱足球,过去因为没有场地,他们只能在土操场上踢野球,如今有了正规球场和专业设施,孩子们离他们的足球梦想更近了一步。

这些投入将使社区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每年可接待数万名周边居民前来参加活动和休闲娱乐,也为当地未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创造了条件。

在文化教育方面,两家企业也倾注了大量心血,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中吉矿业投入专项资金为滕尼别克村中小学添置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升级了两所学校的供暖系统,让孩子们在寒冬也能温暖上课。

在奥尔诺克和库伊比雪夫村,中吉矿业出资37万索姆更换校舍供暖锅炉,又捐赠了一辆价值100万索姆的崭新奔驰小巴校车,用于接送两个村的学龄前儿童上下学。有了校车,孩子们上学再也不怕路远严寒,出勤率提高了20%。“现在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孩子冬天踩着厚雪去上学。”一位年轻母亲欣慰地说。

良好的教育硬件环境,激发了山里孩子们的求知热情。更令人称道的是,中吉矿业在当地8个村庄中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励计划”,每年对在全国考试中成绩优异的毕业生给予重奖——包括30万索姆奖学金、一辆价值50万索姆的小汽车,以及多台笔记本电脑。这一举措在社区引起轰动,极大激励了莘莘学子奋发图强,营造出浓厚的崇学向上氛围。

中吉矿业在当地8个村庄中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励计划”。图为中吉矿业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

在凯奇-恰拉特附近的恰克马克苏村,有一座窗明几净的现代化中学,名字叫铁木尔库尔·科什巴耶夫学校,是凯奇-恰拉特公司出资建设的学校,目前有在校生190人、教职工27名。

凯奇-恰拉特公司出资建设的铁木尔库尔·科什巴耶夫学校

基础设施的改善、教育文化的投入,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效益。学校条件好了,学生们更愿意努力读书;文体设施多了,乡亲们的业余生活有了去处……正如塔拉别克所言:“中国企业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从上学、出行,到就业,每一个关乎民生的领域,当地百姓都真切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跨越山水,情深意长

在深入推进经济合作的同时,中国黄金集团在吉尔吉斯企业格外注重夯实中吉两国民心相通的人文纽带。凯奇-恰拉特公司为了增进与社区的互信,专门开通了公共社交媒体官方账号,定期发布企业动态和社区公益项目的信息,方便当地居民了解和参与。仅上半年,公司线上发布了11篇图文动态,吸引众多当地网民点赞、留言互动,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在社区中的透明度和亲和力。

线上沟通搭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线下真心融入。对于恰特卡尔区的百姓而言,凯奇-恰拉特公司的中国员工早已不是外来的客人,而是朝夕相处的邻居、朋友。他们努力学习简单的吉尔吉斯问候语,尊重当地的宗教习俗,参与村里的每一次欢庆与悼念。

逢年过节,当地群众总能看到矿山管理人员的身影;谁家有“红事白事”,中国同事们也总会登门慰问。村民们感慨地说:“他们就像我们家庭的一员,对我们的文化习俗给予了真诚的尊重。”这一份发自肺腑的情意,跨越了语言和民族的藩篱,成为中吉两国人民心手相连的生动写照。

人文交流是增进民心相通的最佳途径。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吉两国的教育文化交流持续升温。

近年来,两家企业先后邀请村镇、企业职工代表等走进中国,参观中国黄金集团总部,实地感受北京、上海等地的现代化发展。

7月,由凯奇-恰拉特公司组织的青少年代表团访华,成为两国人文交流的一次高光时刻。

这支由10名优秀学生和3名教师组成的代表团,在为期7天的行程中,先后登上雄伟的万里长城,走进历史厚重的故宫博物院,参观充满科技感的中国科技馆,并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校园中感受学术的力量。站在清华园的日晷旁,一位学生说:“这里的空气里好像都有学习的味道。”在北大校园的未名湖畔,另一位学生轻声感叹:“我想以后也能来这里读书。”

凯奇-恰拉特公司组织的青少年代表团走进历史厚重的故宫博物院

青少年代表团参观充满科技感的中国科技馆

这些出国经历,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眼界,也悄悄改变了他们的志向。回到家乡,他们成了“口碑传播员”,把在中国看到的先进矿山设备、整洁的城市环境、民众的热情传递给家人朋友。

凯奇-恰拉特公司负责人介绍,希望以青少年为纽带,夯实两国友好的民意基础。随着一批批吉尔吉斯青年走进中国、了解中国,中吉两国跨文化交流的画卷正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从精神矍铄的80岁老人,到在矿山挥洒汗水的中年人,再到课堂里刻苦求学的青年学生,不同年龄的面孔上都闪耀着同样的光——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

中吉两国人民的情谊,正是在这些跨越代际的温暖互动中生根发芽。中国黄金集团的两家企业,把金矿变成了“民心矿”,带来了收入、技术和机遇,更带来了信任、尊重与真诚。

源远流长,大有可为——这份情谊,将继续在“一带一路”的大道上延伸,见证中吉两国携手前行、共创更加美好明天的壮丽篇章。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