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晨光洒在长安街上,那场盛大的阅兵仪式如同一幅跨越时空的历史长卷缓缓展开——它不仅是钢铁洪流的庄严亮相,更是精神火炬的接续传递。正如网友所说:“阅兵从来不只是装备展示,那抹红色的背后是初心不改。我们展示力量不是为了威慑,而是告诉世界,我们记得历史,也有足够的能力守卫和平。”
(衡东县村民集中观看阅兵)
青年合唱的朗朗歌声,藏在旋律里的“精神密码”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当阅兵现场三千余人的青年合唱团唱响《保卫黄河》,仿佛瞬间穿越到1939年的延安窑洞——冼星海在煤油灯下笔耕不辍,把黄河的奔腾、军民的怒吼写进音符里,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共同抵御外敌的精神旗帜。此刻广场上的合唱,比当年更响亮,比当年更激昂。黄河依旧在咆哮,但“河东河北高粱熟了”却被侵略者践踏的悲愤和“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含泪送别之后,是“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强大合力,是全中国广大军民无畏不屈、英勇抗日的决心。
街头巷尾的老人教孩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把“我们为什么能赢”的道理传给下一代;学校里的学生合唱《歌唱祖国》,是把对祖国山河的深厚热爱种进心里。一首首“滚烫”的歌曲,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藏在旋律里的“精神密码”,让伟大的抗战精神、爱国情怀等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传承延续,成为我们不断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长安街上的红色旗帜,写给先烈的“历史答卷”
当《钢铁洪流进行曲》的前奏响起,由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鲜红的旗帜再次飘扬在长安街,每一面旗帜都像一封穿越80年的“回信”,向抗战先烈诉说着今日中国的模样。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民族危亡关头,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高举一面面旗帜,战斗在抗日前线、拼杀于敌后战场,历经战火洗礼,尽显中流砥柱。那面印着“杨靖宇支队”的战旗,红得像极了东北林海雪原里的映山红。恍惚间,仿佛能看到杨靖宇将军靠在树旁,胃里只有棉絮和树皮,却依然握着枪凝视远方。如今这面战旗在长安街上迎风舒展,风声告诉他:您守护的山河,再也没有侵略者的铁蹄!
那面“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战旗,边缘仿佛还沾着当年的硝烟,抗战时期115师官兵在关隘间浴血冲锋的身影与此刻方队里挺拔的军姿重叠在一起。还有“刘老庄连”的战旗,82名勇士用生命筑起的防线,如今变成了更坚固的“钢铁长城”。当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那是对先烈最郑重的应答:我们不会忘记历史,我们永远守卫国家安宁!
(荣桓镇春景)
战旗,是血脉传承,是使命赓续。此刻,英雄的精神与战旗同在,英雄的传人接受检阅,英雄的人民热泪盈眶。
元帅故里的红色传承,写在心中的“家国情怀”
在衡东县,罗荣桓元帅的家乡,卷烟零售户欧姨早早搬来板凳,街坊邻居们在电视机前坐好。当阅兵仪式正式开始,大家纷纷放下手中的手机和瓜子,严肃认真地观看直播画面。当阅兵里的战旗方队走过,陈大叔给身边的年轻人讲:“罗帅当年就是跟着这样的部队,从陕西走到山东,打了多少硬仗啊!现在咱们能安安稳稳生活、做生意,都是他们用命换来的。”街坊邻居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现在国家强大了,再也没人敢欺负咱们了”,有的说“要让孩子们都看看阅兵,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
看着抗战老战士起身颤颤巍巍地向着先进的武器装备敬礼,头发花白的李大爷潸然泪下:“要是当年我们有这么好的武器,元帅是不是就不用在担架上指挥战斗,他的身体能够好一点,再多看看新中国”。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岁月里,罗荣桓元帅的身影始终活跃在抗敌一线,立下了赫赫战功。1939年,他带领八路军第115师挥师挺进山东,刚踏上这片土地便打响樊坝战斗,首战告捷;随后又在陆房突围、梁山战斗中奋勇出击,把嚣张的日军打得节节败退。 1941年,他接过山东军政委员会的工作重任,面对日伪军对沂蒙山区的疯狂“扫荡”,沉着应对,带着部队在5万敌人的包围圈里巧妙周旋,最终悄无声息地突出重围,保住了抗日力量。从1944年春到1945年夏,在他的指挥下,我军累计歼灭敌军12万人。
每年春天,罗荣桓纪念馆对面那片广袤的油菜花田里,金黄的油菜花随风摇曳,其间“沿着罗帅的足迹永远跟党走”的标语格外醒目。当人们置身于这片花海,望向那鲜明的标语,心中涌起的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跟随,是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殷切期盼。
当教练机梯队拉出14道彩烟,8万羽和平鸽展翅高飞,8万只气球腾空而起,广场内外、屏幕内外汇成一片欢腾的海洋。战旗可能会褪色,但抗战精神不会,从北京长安街到衡东乡村小道,我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接续奋斗。
通讯员:高靖雅、阳易明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