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西索,以青春之笔绘就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新画卷

寻迹西索,以青春之笔绘就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源:鲁网 2025-09-10 11:4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川西北高原的梭磨河畔,坐落着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嘉绒藏族村落——西索村。这里不仅保存着完整的嘉绒藏族传统建筑风貌,更是红军长征途中重要的红色印记留存地。如今,这个融合了厚重历史与民族风情的特色村寨,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为深入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念,积极响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同心铸梦,星火传声”实践团在专职组织员石琼老师的指导下,于7月15日至20日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马尔康镇西索村,开展了一场为期六天的深度社会实践调研。实践团队由2024级硕士研究生邹睿任队长,2024级硕士研究生田成宇、李林露、苏鹏州等参与本次调研。团队通过深入参与式观察,力图探寻这座嘉绒藏族村落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的“文化密码”。

深植田野:于村寨烟火中倾听时代新声

7月15日,团队甫一抵达,便与西索村村委会妇女主任取得联络,拉开了本次调研的序幕。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实践团的足迹遍布西索村的各个角落。

调研从解码微观经济活力入手,16日上午,在颇具特色的“七五咖啡”店,团队访谈了返乡创业的青年老板。一杯杯醇香的咖啡,不仅是现代生活方式的植入,更是青年一代以新理念重塑乡村业态的生动实践。老板讲述了如何将都市的咖啡文化与极具藏式风情的静谧美学相结合,吸引天南地北的游客驻足,为古老村落注入年轻的活力。

当日下午,团队走入多位村民家中,进行慰问与深度访谈。值得一提的是,队员们有幸采访到一位拥有五十余年党龄的老党员。老人精神矍铄,深情回忆起父辈口中红军长征途经此地时纪律严明、爱护百姓的感人故事,为书本上的历史增添了鲜活而温暖的注脚。她更以一名老党员的赤诚,语重心长地表达了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期望,叮嘱大家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伟业之中。炕头上的家常话里,充满了对生活变迁的真切感受。村民们谈及旅游发展带来的收入增长、基础设施改善,言语中洋溢着获得感与幸福感,也让队员们听到了政策在基层最真实的回响。

图为团队成员与“七五咖啡”老板合影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已有五十年党龄的老党员讲述红军长征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慰问当地村民

赓续血脉:于红色热土中汲取奋进力量

17日上午,团队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在讲解员深情而专业的讲述中,一幅幅历史画卷徐徐展开,那段波澜壮阔的长征岁月和军民鱼水情深的民族团结故事变得无比鲜活。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这片土地不仅风景壮美,更是一片被红色精神深深浸润的热土。这种精神生动诠释了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队员们从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中,深刻体会到“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情深,感受到各民族在革命征程中如石榴籽般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奋进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穿越时空,至今仍是凝聚人心、驱动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下午,团队采访了“太白楼”民宿老板。与许多创业者不同,这位老板并非简单地引入商业项目,而是怀着一份反哺家乡的深厚情怀。她和一同创业的家人自学管理、营销等创业技能,大胆地将西餐的精致、中餐的博大与藏餐的特色巧妙融合,打造出包容多元的菜品体系,其战略上的创新不仅满足了多样化的客源需求,更直接带动了本地就业,为西索村的文旅发展注入了强劲的进取精神和示范效应。

图为团队成员在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前合影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太白楼”民宿老板

活化传承:于古韵新风中坚定文化自信

18日的行程聚焦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上午,团队采访了西索民居内的民族文创店老板。店主展示了如何将传统的藏式图案、符号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让古老的民族文化以更时尚、更亲民的方式“活”在当下。随后在参观世界保存最完整的嘉绒藏族民居建筑群——西索民居时,其独特的石木结构、精美的窗棂雕花,让队员们对藏族同胞的建筑智慧与审美情趣叹为观止。

下午,团队参观了卓克基土司官寨及卓克基会议遗址。这座被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的官寨,不仅是土司制度的实物见证,更是红军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座建筑仿佛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场,官寨的建筑格局既体现了旧时代的权力秩序,又在新的历史阶段被赋予了团结民族、支援革命的红色意义。

19日,文化的探寻进一步深入。上午,团队漫步于马尔康市朗玛崇列街,感受浓厚的市井文化与民族商业氛围。

下午,团队有幸采访到马尔康县唐卡绘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三郎罗尔伍。队员们不仅欣赏了精妙绝伦的唐卡画作,了解了其繁复的工艺和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还了解到他一边坚守传统,一边又积极推动这项古老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他特别指导当地青少年创作了宏伟的《红军长征在阿坝》唐卡长卷,将传统的唐卡技艺与红色历史主题相结合,用最民族的语言讲述最红色的故事,实现了艺术传承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完美统一,成为文化创新融合的典范。

随后,在三郎罗尔伍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古老的丹达轮寺,沉浸式体验了寺内壁画所带来的强烈艺术与精神震撼。三郎罗尔伍坚守传统、授徒传艺的故事,让队员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与挑战,也深刻理解了文化传承之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

图为团队成员在街头采访游客

图为团队成员与三郎罗尔伍在丹达轮寺前合影

资政建言:于知行合一中贡献青春智慧

调研的最后一站,是思想的碰撞与升华。20日,团队采访了马尔康镇政府工作人员李煜,从宏观层面了解了西索村整体的发展规划、政策支持以及在推动文旅融合、促进民族团结工作中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团队将数日来的访谈所得、所见所感与李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从青年学生的视角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思考与建议。

图为团队成员与马尔康镇政府工作人员访谈、交流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实践,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他们跳出书本,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倾听民声,深刻体会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真谛。

团队成员们深切体会到,西索村的实践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写照。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每一位成员都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的真谛,不仅蕴含在宏大的叙事中,更闪耀在一个个学成归来、反哺家乡的年轻创业者眼中,凝结于传承人指尖诞生的既恪守传统又充满创意的精美唐卡之中,流淌在祖辈口耳相传、薪火不熄的红色记忆里。

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这份对土地和人民的热爱、对民族团结的深切感悟带回校园、融入未来,讲好西索故事,让团结奋进的火种在更多人心中点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文/邹睿  苏鹏州  李林露  田成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