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互联网法院:涉人工智能案件增长较快,覆盖产业领域持续扩展

近年来,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了包括全国首例“AI声音权案”在内的一批涉人工智能典型案例,捍卫个案公平正义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相关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北京互联网法院:涉人工智能案件增长较快,覆盖产业领域持续扩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10 10:0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9月10日电(记者 曹音)记者今日从北京互联网法院获悉,法院成立七年来,共受理各类涉互联网一审民事、行政案件253356件,审结245468件。其中,涉人工智能案件增长较快,纠纷类型也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主要涉及著作权权属、侵权,网络侵权责任,网络服务合同等案由。据法院副院长赵长新介绍,随着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涉人工智能案件不再局限于互联网行业,而是向文娱、金融、广告营销等传统产业领域广泛渗透,新兴与传统场景复合、技术交叉、利益交织,司法裁判对于市场行为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同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出新,AI幻觉、算法黑箱等问题的不确定性可能使模型开发者、服务提供者和用户等市场主体面临新型、复合性法律风险。司法需有效识别技术运作逻辑与市场行为本质,在裁判中确立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责任框架,为市场主体明确创新行为的法律预期,激励市场主体守正创新。此外,涉人工智能案件司法裁判不仅是对个案技术与法律层面的裁判,更承载着对科技伦理、创新激励与权益保护进行平衡的价值引导功能,深刻影响着技术发展方向与社会伦理规范的形成。赵长新透露,该院涉人工智能案件审理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技术应用复杂导致事实查明难;二是规则适配不足导致法律适用难;三是主体角色多元导致责任认定难。为妥善预防化解涉人工智能纠纷,北京互联网法院提出四点建议:网络用户应提升法律意识与数字素养,明确自身行为边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者应严格遵守技术伦理规范,确保数据和基础模型来源合法;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应积极完善管理机制,强化主体责任;司法机关应加强人工智能监管协同合作,形成监管合力。近年来,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了包括全国首例“AI声音权案”在内的一批涉人工智能典型案例,捍卫个案公平正义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相关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责任编辑:李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