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潍坊寿光市稻田镇,有一个因“双业兴旺”而闻名的村落——桂河二村。曾经,这里是依赖传统粮油种植的普通村庄,村民收入微薄,困难家庭谋生艰难;如今,走进村子,一边是“助农工坊”里竹条翻飞、笑声阵阵,村民靠指尖技艺编织致富梦想;另一边是芹菜交易市场内车水马龙、冷链穿梭,特色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餐桌。自2023年山东潍坊寿光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与桂河二村结成帮扶对子以来,通过“就业帮扶+产业赋能”双轨并行的精准施策,这个村庄实现了从“守着土地愁生计”到“靠着双手富起来”的华丽蜕变,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画卷正生动铺展。
助农工坊落地:指尖技艺织就致富路
“以前总觉得自己这辈子只能在家‘等靠要’,没想到现在靠编竹筐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在桂河二村“助农工坊”靠窗的位置,62岁的董大娘正专注地给竹编保健锤缠上防滑绳,竹条在她手中灵活穿梭,不一会儿,一个纹路规整、手感扎实的保健锤就初见雏形。她布满老茧的手上沾着些许竹屑,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董大娘的生活转折,始于2023年10月寿光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帮扶工作队的进驻。此前,她因幼时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行动不便,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丈夫又因眼部残疾难以稳定就业,两口子不仅要负担日常开销,还要支付长期服药的费用,家里的老房子年久失修,雨天漏雨、冬天透风,日子过得捉襟见肘。“那时候最怕逢年过节,看着别人家里热热闹闹,我们俩只能对着冷锅冷灶叹气,总觉得对不起孩子。”回忆起过去的困境,董大娘眼眶微微泛红。
帮扶工作队进驻后,并没有急于推进帮扶项目,而是开启了为期半个月的“敲门走访”。队员们带着笔记本,挨家挨户了解村民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收入来源和发展诉求,光是记录村情民意的笔记本就写满了3本。在梳理困难群众清单时,董大娘一家的情况让工作队队员们格外揪心——像她这样因残、因老、因需照顾家庭而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村里还有12户。如何让这部分群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成为工作队首要解决的问题。
图为志愿者帮助村民开展竹编产品线上直播
“咱们村以前有老人会竹编手艺,只是这些年没人传承,要是能把这手艺捡起来,既能让老手艺活起来,又能给村民找条挣钱的路子!”在与村两委的联席会议上,驻村队员小李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随后,工作队又多次实地考察:村里有闲置的党建活动室,可改造为生产场地;周边乡镇有竹材加工厂,原材料供应有保障;本地及周边城市对手工艺品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可观。综合考量后,“党建+村情+集体增收”的乡村振兴模式正式确定,“助农工坊”的建设计划也提上了日程。
为了让村民真正掌握竹编技艺,工作队专门从邻县邀请了有着30年竹编经验的老手艺人张师傅入村授课。第一次培训时,活动室里坐满了村民,但大家的脸上都带着疑虑。“张师傅,我这手笨得很,连针都穿不利索,能学会竹编吗?”“编出来的东西要是卖不出去,这不白忙活一场吗?”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道出了心中的担忧。面对大家的顾虑,寿光市局(营销部)副主任科员杨玉美拿着提前准备好的竹编样品和订单合同,耐心解释:“大家放心,我们已经和市区的3家竹编加工厂签订了合作协议,只要大家按标准完成作品,工厂全部回收,单价从15元到80元不等,熟练后一天能编3到5件,收入很可观!”说着,她还展示了加工厂的资质证明和以往的交易记录,看着实实在在的合同,村民们的疑虑渐渐消散,纷纷报名加入培训。
培训过程中,张师傅从选竹、破篾、起底、编织到收边,每一个步骤都手把手教学。董大娘因为行动不便,学习进度比别人慢一些,张师傅就专门在课后留下来,陪着她反复练习破篾技巧;工作队队员们则每天提前到工坊打扫卫生、烧好热水,还为行动不便的村民准备了靠垫和矮凳。为了让竹编产品更符合现代审美,队员们还利用休息时间,从短视频平台、手工艺书籍中搜集创意,和村民一起研究改良款式——把传统的竹篮加上棉麻内衬,变成时尚的购物袋;将竹条染色编织,做成憨态可掬的兔子摆件;用细竹丝编织成小巧的喜糖盒,搭配丝带装饰……原本“粗糙老土”的竹编产品,渐渐变得精致、时尚,不仅在本地市场受欢迎,还通过线上直播打开了更大的销路。
如今,董大娘和丈夫都成了工坊里的“技术能手”,董大娘擅长编织小巧的摆件和收纳盒,丈夫则负责制作大型的储物篮和果蔬筐,两口子一天能收入200多元。靠着竹编挣的钱,他们不仅给家里换了新的门窗,重新粉刷了墙壁,还买了一辆电动代步车,方便董大娘往返工坊。“现在孩子每次打电话,都跟我们说‘爸妈别太累,注意身体’,以前他总担心我们的生活,现在终于能放心了。”董大娘笑着说,工坊里的12户困难家庭,如今都实现了稳定增收,大家还成立了“互助小组”,谁家里有急事,其他人就帮忙分担订单,工坊里不仅有烟火气,更有浓浓的人情味。
“竹编工作最大的优势就是灵活,村民可以在工坊干活,也能把材料带回家做,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挣钱补贴家用,真正实现了‘顾家、挣钱、尽孝’三不误。”桂河二村村委会主任董海清介绍,目前“助农工坊”已累计培训村民50余人次,开发竹编产品20余种,年销售额达12万元,不仅为困难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还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让“指尖技艺”真正变成了“指尖经济”。
芹菜产业崛起:特色种植撑起增收伞
如果说“助农工坊”是为困难群众量身定制的“就业暖心工程”,那么芹菜特色产业则是桂河二村乡村振兴的“长效支柱工程”。每到芹菜上市的季节,走进桂河二村的芹菜交易中心,就能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分拣区里,村民们按照芹菜的长度、粗细、色泽,将新鲜采收的芹菜分成“精品级”“特级”“普通级”,打包后贴上“桂河二村芹菜”的标签;冷链区里,工人正将分拣好的芹菜装入保鲜箱,通过冷链车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直播间里,主播们拿着芹菜现场演示烹饪,与网友互动答疑,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这片曾经只种玉米、小麦的土地,如今因芹菜而焕发勃勃生机。
桂河二村与芹菜的“缘分”,始于驻村工作队的一次实地调研。2023年年初,工作队在走访村民时发现,村里有几户老人在自家菜园里种芹菜,不仅口感清脆、水分充足,还带着淡淡的清香,在周边村镇小有名气。“既然散户种植的芹菜都这么受欢迎,咱们能不能把芹菜发展成特色产业?”带着这个想法,工作队邀请了寿光市农业农村局的蔬菜专家,对村里的土壤、水质、气候条件进行了全面检测。专家给出的结论让大家欣喜不已:桂河二村的土壤属于沙壤土,透气性好、保水性强,且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纯净,非常适合芹菜生长;加上当地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芹菜积累糖分和水分,能显著提升芹菜的口感和品质。
图为驻村队员与村民一同查看芹菜生长情况
然而,发展芹菜产业的想法刚一提出,就遇到了阻力。“种芹菜风险太大了,要是卖不出去,一年的收成就没了!”“咱们没种过大规模的芹菜,技术跟不上怎么办?”“以前种玉米小麦虽然收入低,但稳当,没必要冒这个险!”村民们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此前村里从未有过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的经验,技术、销路、资金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工作队组织村民代表前往寿光市芹菜种植示范基地参观学习,让大家实地感受规模化种植的优势;邀请农业专家定期入村授课,从品种选择、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到采收,全程提供技术指导;还联合村两委成立了“桂河二村芹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收购销售,降低村民的种植风险。
村民赵建国是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种植户。起初,他只敢拿出2亩地试种芹菜,没想到在专家的指导下,芹菜长势喜人,亩产达到了8000公斤,合作社按照每公斤2.5元的保护价收购,2亩地的收入比种玉米小麦多了3万多元。“以前种10亩玉米小麦,一年纯收入也就3万多,现在2亩芹菜就有这么高的收入,早知道我就多多种几亩!”赵建国又惊又喜,第二年就把家里的15亩地全部改种芹菜,还带动周边5户村民加入合作社。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村里没有专门的交易市场和仓储设施,村民只能在村口的路边摆摊卖菜,遇到阴雨天,芹菜容易腐烂变质;而且没有统一的分拣标准,收购商压价现象严重,村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看着村民们辛苦种出来的芹菜,因为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只能低价出售,我们心里也不好受。”驻村书记郑益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次前往寿光市局(营销部)汇报情况,争取帮扶资源,还积极对接镇政府、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申请产业扶持资金。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方努力下,桂河二村争取到180万元帮扶资金,于2023年10月启动了芹菜专业市场建设。经过3个月的紧张施工,11间标准化仓储房、1800平方米的晾晒场、5个分拣操作台相继建成,彻底解决了村民“无处卖菜、无处晒菜”的难题。随后,工作队又投入18万元,建设了2座总存储量达700立方米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库,通过低温储存技术,将芹菜的保鲜期从3天延长到15天,不仅避免了因天气原因导致的损失,还让村民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错峰销售,卖出更好的价格。
“以前最愁的就是芹菜的存放和销售,收了芹菜只能堆在院子里,遇到连雨天,一天就要烂掉几百斤,心疼得睡不着觉。”赵建国说,现在有了冷库,他一下子存了20万公斤鲜芹菜,等市场价格涨到每公斤3元时再出售,仅此一项就多赚了10万元。如今,他不仅扩大了种植面积,还购买了小型收割机和灌溉设备,成了村里的“芹菜种植大户”,年收入超过20万元。
除了保障线下销售,工作队还积极探索“电商+直播”的销售模式,帮助村民打开线上市场。商户李娟原本是村里的家庭主妇,在工作队的培训和支持下,她开启了直播带货之路。每天清晨6时,她就带着直播设备来到芹菜基地,现场采摘、展示芹菜的新鲜度,讲解种植过程中的绿色管理技术;中午在分拣中心直播分拣流程,让网友看到芹菜的品质把控;晚上则在直播间演示芹菜的多种做法,从凉拌芹菜、芹菜炒肉到芹菜饺子,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刚开始直播时,一天只有几单订单,我都快放弃了,是工作队的队员们帮我分析直播数据,教我怎么互动、怎么选品,现在淡季一天能接一二百单,旺季时单日订单量能突破一千单,最远的订单发到了新疆!”李娟笑着说,现在她还带动村里的3名妇女加入直播团队,一起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芹菜。
随着芹菜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链也在逐步延伸。芹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明强在工作队的帮扶下,引进了芹菜深加工设备,开发出芹菜脆片、芹菜汁、脱水芹菜等产品,让“新鲜芹菜”变成了“即食零食”“健康饮品”,不仅提升了芹菜的附加值,还解决了芹菜滞销的问题。“以前芹菜只能当新鲜蔬菜卖,一斤最多卖5元,现在做成芹菜脆片,一斤能卖25元,附加值翻了5倍!”孙明强介绍,去年合作社的精深加工产品销售额突破400万元,还带动了20余名村民在加工厂就业,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
如今,桂河二村的芹菜产业已形成了从种植、采收、分拣、冷藏到加工、销售、物流的完整产业链。芹菜专业市场吸引了35家商户入驻,7家快递物流企业主动落户,10余名本地直播网红脱颖而出,芹菜产品电商年销售额达35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从2022年的15万元,增至2023年的35万元,2024年更是突破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8万元提高到2.6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盖起了新房、买了新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扶上马,送一程,更要帮到底。”寿光市局(营销部)党总支书记、局长、经理毛东伟表示,下一步,工作队将继续聚焦芹菜产业提质增效,一方面推进“桂河二村芹菜”绿色食品认证,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另一方面规划建设芹菜文化展示馆,发展“芹菜采摘+乡村旅游”模式,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同时,持续优化“助农工坊”的运营模式,计划引入草编、剪纸等更多传统手工艺项目,让“就业帮扶”与“产业赋能”双轨并行,为桂河二村的乡村振兴注入更持久、更强劲的动力,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李可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