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研究团队在"三才"哲学视角下中国古代施肥体系的生态智慧诠释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农业的发展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演变及其内在机制,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历史智慧。

国科大研究团队在"三才"哲学视角下中国古代施肥体系的生态智慧诠释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09 14:0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9月9日电(记者 李梦涵)农业的发展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演变及其内在机制,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历史智慧。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与化肥依赖造成系列土壤与环境问题的背景下,古代施肥实践成为考古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但古代施肥智慧遵循着怎样的原则?蕴含着怎样的哲学理念?成为理解当今绿色农业发展、促进人地关系和谐统一的关键命题。

中国南方罱河泥照片及罱泥工具,供图

我国具有悠久的施肥历史,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为理解古代施肥体系及其发展脉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已有研究多集中于一般的施肥史概述或特定时期施肥技术的专门化研究,但缺乏综合视角下对中国古代施肥体系的全面审视。中国古代施肥不仅仅是技术操作,而且深深植根于先民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尊重与理解中。三才观作为中国古代哲学诠释"天地人物"和谐统一的理论系统,为诠释古代施肥智慧提供了关键视角。

近期,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尚雪副教授课题组在Nature旗下唯一面向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SSCI、A&HCI期刊、中科院人文科学一区)发表题为"The manuring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an Cai theory"的论文。文章以"三才"观为统摄,以"三宜"(因时、因地、因作物)为分析框架,对《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旉农书》等施肥相关古籍与文献进行了系统的主题化归纳与比较,揭示出古代施肥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文化意涵。

研究梳理与总结了先民贯穿作物全生育期的分次施肥体系及施肥实践对气候节律的遵循。"因地施肥"方面,论文总结了先民兼顾南北地带性土壤差异及区域土性差异的选肥与改土策略,如南方水网区发展起的以石灰改酸、罱泥等为特色组成的地域化技术体系。"因作物施肥"体现在根据特定作物养分需求的针对性调整,不仅包括肥料种类的选择,还包括对施肥量、施肥时间、施肥方式等技术层面的把握。在"人和"这一维度上,研究梳理了从"顺天量地"到主动经营地力的观念跃迁,在唐宋以后人地关系日益紧张的社会背景下,历代农民勤勉劳作、"惜粪如金",广辟肥源,尤以明清时期"金汁"(人粪)商品化与粪肥采集、运输、发酵工具技术的完善为代表,体现着人力与社会化养分循环的有机统一。

中国南方罱河泥照片及罱泥工具

在当今农业面临的化肥过量、养分失衡、土壤退化等问题背景下,中国古代的这些有机肥施用原则不仅为缺乏文字记载的史前农田管理研究提供了关键视角,而且与今日精准农业的"按需投入"理念契合,为现代绿色农业转型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考古学与现实意义。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欧阳辉勇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尚雪副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No.21BKG040)资助。

【责任编辑:李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