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史的国际叙事亟待创新表达,如何使用生成式AI技术重塑中国红色文化的传播生态,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青年马克思主义AI实践团” 的青年学子们,在 2025 年盛夏用青春智慧响应时代号召,开启了一场 “技术赋能历史、多语连接世界” 的社会实践。团队聚焦“AI赋能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史多语种数字化生成与国际传播”核心目标,让厚重历史在数字技术加持下跨越时空、走向全球,奏响红色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的青春强音。
实践团成员合影(中外合作小组)王司洋 供图
薪火溯源:数字化采集筑牢史实根基
七月的江苏骄阳似火,却挡不住实践团成员追寻历史足迹的热忱。为夯实内容创作的史实根基,团队兵分多路,深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徐州抗战纪念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等红色场馆,与档案馆、历史研究机构建立合作,系统采集中国反法西斯战争权威史料。从《中国抗日战争史》等文献典籍的扫描数字化,到抗战老照片、纪录片片段的高清修复,再到幸存者口述历史的音频整理,团队累计收集10万+页文字资料、5TB影像素材,为后续AI创作筑牢“史实数据库”。在无锡档案馆,团队成员围绕“苏南抗战根据地建设”、“无锡抗日武装斗争”等主题,对珍贵历史档案进行分类标注。“每一份泛黄的战报、每一页手写的日记,都是不能忘却的记忆。”项目负责人王司洋手持数字化扫描设备,一边记录一边感慨,“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存历史,更是用技术让这些史料‘开口说话’,让世界看到东方战场的壮阔与悲壮。”此次调研不仅完成了史料的数字化转化,更让团队成员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深化了对“抗战精神”的理解,为后续创作注入情感共鸣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场馆内学习记录 王司洋 供图
智创红影:AI 技术革新历史叙事方式
“用AI还原平型关大捷的战术细节,让数字人‘红宝’用多语言讲述滇缅公路的修建故事”——这是实践团在技术创作阶段的核心任务。团队依托数字媒体、视觉设计等专业优势,构建“AI生成+人工审核”的内容创作流程,让严肃历史以更鲜活的形态呈现。 在AI影像制作组,邢萍萍与队友们运用Midjourney、Runway等工具,输入经过历史专家审核的脚本描述,生成动态历史场景:从淞沪会战中战士们冲锋的热血画面,到华侨捐赠物资支援前线的温情片段,再到国际友人援华抗日的感人场景,AI技术让静态史料转化为1-5分钟的高清短视频。“为了还原‘地道战’的战术智慧,我们反复调整AI参数,参考历史照片优化场景细节,确保每一处工事、每一件武器都符合史实。”邢萍萍展示着正在合成的影像,画面中光影交错,仿佛将观众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数字人“红宝”是此次创作的亮点之一。团队通过MetaHuman工具打造拟人化虚拟形象,结合TTS语音合成技术,让“红宝”掌握英语、法语、日语、塔吉克语等8种语言。在《红宝讲抗战》系列作品中,“红宝”不仅能清晰讲述“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等历史事件,还能通过情感计算技术调整语气——讲述苦难时的沉重、讲述胜利时的激昂,让跨语言传播更具感染力。“我们还为‘红宝’设计了‘教汉语学历史’的互动环节,比如教‘抗战’‘和平’等词汇时,同步延伸相关历史故事,让语言学习成为了解中国的窗口。”负责数字人制作的赵灿介绍道。
红宝教汉语 作品展示 张瑞颖供图
全球传声:多语矩阵实现国际传播突破
“如何让中国抗战故事跨越语言壁垒,被全球受众理解认同?”这是实践团在传播阶段面临的核心挑战。团队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传播网络,打造多语种内容矩阵,让红色声音走向世界。 在多语言翻译组,孙乐妍与留学生成员MIRZOEVAKMAL(塔吉克斯坦)、普歆楠(柬埔寨)组成“中外协作小组”,对AI生成的影像作品进行精准翻译与文化适配。“‘狼牙山五壮士’不能直译为‘five heroes of Langya Mountain’,需要补充背景说明,让国际受众理解‘宁死不屈’的精神内涵。”孙乐妍手持翻译手稿,与队友们逐句讨论,通过DeepL翻译工具初译后,再由母语者进行校对,确保历史术语准确、文化隐喻不偏差。目前,团队已完成100部AI影像的多语言适配,覆盖联合国工作语言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语言。 传播运营组还针对不同平台特性制定策略:在国内,抖音、小红书账号“AI重溯抗战记忆”发布《抗战历史微剧场》系列,发起#AI还原抗战瞬间#话题挑战,吸引Z世代参与互动;在国际,依托留学生团队在TikTok、Facebook建立专题账号,结合平台算法推荐“反法西斯历史”“AI文化传播”等兴趣标签,定向触达海外历史爱好者、高校师生群体。“上线一周,TikTok账号的‘滇缅公路’视频播放量突破50万次,有外国网友留言‘第一次了解到中国战场对二战的重要贡献’。”负责海外运营的郑雅方展示着传播数据,眼中满是自豪,“这正是我们想要的——用青年的方式,让世界读懂中国抗战的价值。”
图为项目创建的栏目和账号 普信楠供图
“一开始觉得‘反法西斯战争史’离我们很远,但参与项目后才发现,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需要我们传承的精神火种。”团队成员张美祯在实践日记中写道。此次实践不仅让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史以创新形式实现国际传播,更让青年学子在“史料采集—AI创作—全球传播”的全流程中,提升了跨学科实践能力与家国情怀。 下一步,团队将把项目成果纳入“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与高校历史学院、国际院校共建实践课程,推动“AI+红色传播”的常态化发展。正如指导教师朱晓舟所说:“青年是历史的传承者,也是国际传播的生力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让更多年轻人用专业所长讲好中国故事,让红色基因在数字时代薪火相传,让世界看见东方战场的正义与力量。”
图文 AI生成式视频作品封面 邢萍萍供图
这个夏天,实践团用技术为笔、以历史为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实践答卷:累计完成100部AI抗战影像作品、6语种翻译版本,搭建覆盖多个平台的传播矩阵,全网播放量超300万次,让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记忆里添加了更多的中国红色影像。
院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团队:青马AI实践团
指导老师:黄磊 路冰 朱晓舟
投稿人:张瑞颖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