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人民法院成功执结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案件。该案中,执行法官并未机械采取强制措施,而是充分考量实际居住人情况,积极沟通并妥善安置,最终实现了各方权益的平衡保护,彰显了善意文明执行理念。
基本案情
在海拉尔区人民法院办理的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孙某长期未履行法律义务,且可供执行财产线索稀少。执行法官经多方核查,发现孙某名下登记有一处房产,这成为保障申请人债权实现的关键突破口,法官随即依法对该房产启动了查封措施。
执行法官实地走访涉案房产时发现,房屋内实际居住的是被执行人孙某年迈的母亲。老人已在此居住多年,对房屋有着深厚的感情依赖,视其为安身立命之所。若径直推进拍卖并强制腾退,虽于法有据,但不仅可能引发冲突,更会让老人难以接受。老人同时也流露出作为母亲对儿子未来“无房可住”的深切忧虑。
工作中,执行法官始终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并未急于推进后续程序。他们多次上门走访、电话沟通,耐心倾听老人的担忧,细致释明法律规定和拒不履行的后果。法官充分理解老人对儿子基本生存需求的关切,并明确告知:若房产成功拍出,法院将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为被执行人预留必要的租房费用,保障其基本居住权。这份设身处地的考量,渐渐打消了老人的顾虑。她主动表示愿意配合法院拍卖工作,按时腾退房产。涉案房产成功拍卖后,法院在分配拍卖款时为被执行人预留了基本租房费用。老人也信守诺言,在规定期限内平稳完成腾退,房屋顺利交付买受人。至此,申请人债权得以实现,被执行人基本生存权获保障,买受人合法权益及时落地,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
下一步,海拉尔区人民法院将用足用好执行措施,同时秉持善意文明理念,在每一起执行案件中探寻法理情的平衡点,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的力度与温度。 (杨禹莹)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