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铣刀为笔铸匠心 军工一线写忠诚

以铣刀为笔铸匠心 军工一线写忠诚

来源:鲁网 2025-09-05 10:4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以铣刀为笔铸匠心 军工一线写忠诚——3305工厂“军工匠”以实干践行强军誓言

在建军98周年之际,中国融通资源开发3305工厂一分厂的铣床车间里,机器轰鸣日夜不息。这里没有硝烟弥漫,却有着与军营同样的坚守与担当;这里没有钢枪列阵,却有着以铣刀为“武器”、以精度为“军令”的军工队伍。一代代军工人接续奋斗,将“保家卫国”的信念融入每一次切削、每一道工序,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强军篇章。

精度即生命:铣刀下的“军令状”

“机械加工的精度,就是军工产品的生命线。”这是3305工厂一分厂全体职工的共识。在军工生产中,毫厘之差可能导致整台装备失效,这种对精度的极致追求,与军人对射击准度的严苛要求一脉相承。2025年4月,一分厂接到一项紧急任务——加工30件高精度连接件,铣削精度要求达到±0.01毫米,仅为头发丝直径的七分之一。更具挑战的是,原本15天的工期被压缩至7天,一场与时间和精度的“攻坚战”就此打响。

任务部署会上,分厂领导指着图纸严肃强调:“这就是军工战线的‘攻坚战’,没有‘差不多’,只有‘必须完成’!”会议室的白板上,“倒计时作战图”迅速挂出,明确各环节时间节点。面对铣工人手不足的难题,分厂当即决定实行“人停机不停”的倒班制度,全员24小时轮班值守,确保生产不中断。

连续奋战三天后,一场危机悄然降临。铣工班组长杨宁在检测第16件产品时,发现尺寸出现0.03毫米误差。这一超出标准的数值让车间瞬间陷入凝重,所有人都明白误差背后的严重后果。杨宁立即停下生产,重新对机床进行测量校准,反复调试参数,最终在报废2个毛坯后,成功将加工精度控制在±0.01毫米的标准范围内。

第七天深夜,最后一件产品加工完成,车间里鸦雀无声。退伍军人、质量检测员老李手持千分尺,以部队校炮般的标准逐一检测,每一个读数都清晰有力:“合格、合格、合格……”当最后一件零件检测通过时,老李的眼眶泛起潮红:“当年在部队校炮是为了精准打击敌人,现在检测零件是为了装备可靠,同样的责任,同样的坚守!”

这一刻,“军工匠”的内涵愈发清晰:车间里的铣刀就是保家卫国的“钢枪”,工艺卡上的公差就是不容逾越的“军令状”。虽未身着军装,3305工厂的工人们却以毫米级的精度,守护着国防装备的安全底线。

速度即保障:生产线上的“冲锋号”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这不仅是军人的誓言,更是军工企业的行动准则。在军工生产中,速度往往直接关系到前线装备保障,每一次抢工期、赶进度,都是对“强军有我”的生动践行。2025年3月末,一分厂接到紧急指令:需在五一节前完成6台不同型号机具的零件加工、组装及调试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工序杂,消息传来,车间里没有丝毫退缩,只有“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

为高效推进生产,分厂迅速制定科学方案,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重组。针对小零件加工,实行“材料到位即开工”模式,钳工第一时间下料,车工、铣工同步并行加工,最大限度压缩前置时间;对于大零件,提前完成工序划分和准备工作,材料一到立即投入生产;装配环节则提前清理现场、划分零件摆放区域,为后续高效装配奠定基础。

此后的一个多月里,车间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车刀切削的火花如同战地信号弹般闪耀,铣刀旋转的嗡鸣与“冲锋号”共振,飞溅的铁屑在灯光下划出一道道精准的弧线。累了就在车间角落歇片刻,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没有人抱怨,没有人掉队——大家心里都清楚,早一天交付装备,前线战友就多一份安全保障。

黎明时分,当第一台机具调试完成、发出平稳运转的声响时,分厂书记深有感触地说:“‘设备故障即敌情、生产节点即军令’的自觉,‘倒班工期大穿插、质量管控零容忍’的作风,正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军队基因在生产线上的鲜活体现!”

创新即战力:改革中的“新战场”

当前,3305工厂正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这场关乎企业发展的变革,如同军队“脖子以下”改革般,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开拓创新的智慧。作为新时代军工传人,一分厂铣工班组主动扛起改革攻坚的重任,将“学军兴厂”的理念融入生产实践,以创新破解难题、提升效能,让老厂房里焕发出新活力。

“标准化作战”:将军队《内务条令》转化为《铣床6S管理手册》,工具摆放时间缩短40%;

“技术练兵”:模仿军事演习模式,每月开展技能训练,良品率提升至99.2%;

“协同攻坚”:借鉴陆军合成旅“多兵种协同”作战理念,采取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一体化工艺,实现某型产品加工效率提高3倍。

“车间的铣刀虽小,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种子’;身上的工装虽旧,却延续着军装的荣光。”这是3305工厂工人们的共同心声。站在建军百年的历史门槛前,他们深知,新时代的军工事业不仅需要坚守,更需要创新。从传统加工到智能化生产,从单一操作到协同攻坚,每一次突破都是对“军工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匠心筑强军:平凡岗位的报国誓言

“若有战,召必回”,这句军人誓言,在3305工厂有了新的诠释:“战”是技术攻关的号角,是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的迎难而上;“回”是坚守岗位的誓言,是无数个日夜与机床为伴的执着;“胜”是用毫米级精度铸就的百分百可靠,是用匠心打造的每一件合格产品。

在这里,老一辈军工人的嘱托代代相传。“别小看咱们手里的铣刀,它同样是保家卫国的武器,这车间就是咱们的战斗岗位。”这句老工人的教诲,如今已成为年轻铣工们的行动指南。他们中,有人是军工子弟,接过父辈的铣刀续写忠诚;有人是退伍军人,脱下军装仍坚守“战场”;有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带着青春热血投身军工事业。身份不同,却有着同样的信念——为强军兴军贡献力量。

手中的铣刀在金属上精准游走,雕刻的不是冰冷的零件,而是“强军梦”的坚实基座。每一道纹路的深浅、每一个尺寸的达标,都直接关系到装备性能,牵连着前线安危。在3305工厂的车间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豪言壮语的表白,只有精益求精的实干。

机床的轰鸣从未停歇,这声响早已超越生产的范畴:是技术攻关时的呐喊,是追赶工期时的决心,更是新时代强军路上的战歌。它见证着军工人用创新提升效率、用坚守保障质量,让“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协作共进、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现代化生产中焕发新的光芒。

在建军百年的征程中,3305工厂的“军工匠”们或许没有显赫的战功,没有耀眼的勋章,但他们以铣刀为笔、铁屑为墨,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报国誓言。当强军兴军的号角吹响时,他们可以自豪地说:强军路上,有我们军工人铸就的坚实保障!

冬先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