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鼓励支持青年学生投身乡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2025年8月3日,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赶赴费县探沂镇王管疃村,在沂蒙今秀生态农业(临沂)合作社开展了一场以“‘青’力助农·‘遗’路生花:青春直播赋能乡土珍品与匠心非遗”为主题的助农活动。实践团队通过一方小屏幕,让田间地头和古老记忆跃进万千网友的视野,以青春之力架起农产品出村、非遗文化传承的双向桥梁。
源头探访夯实根基,田间课堂见证匠心
直播活动前,实践团队在王管疃村党支部书记兼“沂蒙今秀”合作社负责人孙成彬书记的带领下,深入产品链源头开展实地调研。在千亩优质小麦种植基地金浪翻滚的麦苗旁,孙书记详细讲解当地的生态种植模式与品种优势:“咱村的麦子喝的是沂蒙山泉,化肥农药零添加,是自然的生长,磨出来的面粉自然筋道香甜!”随后,团队走进合作社石磨面粉加工厂,观摩传统石磨低温研磨工艺。成员用镜头记录下小麦从颗粒归仓到面粉成袋的全流程,现场体验石磨操作。“只有亲见麦田、触摸石磨,才能讲好农产故事”,实践团成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这场“田间课堂”为直播注入坚实底气,也让学子们深刻体悟“一粒麦”背后的乡村产业根基。
乡土珍品“云”上推荐,舌尖美味直达万家
镜头前,实践团成员热情洋溢,化身专业“带货主播”,通过“数字中农全福品”平台,将王管疃村的优质特产娓娓道来。颗粒饱满、麦香浓郁的当地面粉,色泽鲜亮、麻香醇厚的优质花椒……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农产品被精心展示,其生长环境、加工过程和独特的风味通过生动讲解和特写镜头一一呈现。开播半小时,直播间人数就突破500人次,“主播”与顾客互动频频,订单咨询不断,开播一小时,农产品订单量累计达50单……屏幕另一端涌动着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热切需求,有效拓宽了当地特色作物的销售渠道,为村民增收注入新动能。
匠心守艺“云”端绽放,雕刻非遗焕发新生
直播间的精彩不止于农产品。实践团队匠心独具,将镜头对准王管疃村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工艺。飞刀走笔,非遗传承人将寻常葫芦幻化为寓意吉祥的灵兽花鸟;烙铁轻点,烟痕晕染出层次分明的山水画卷。镜头流转,砚台雕刻技艺惊艳登场。金星砚台传承人凝神运刀,在青黑石料上纵横勾勒,朴拙砚石渐显沂蒙山水纹路。“小主播们” 同步开讲,细细述说葫芦雕刻、砚台制作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直播间里更创新设置“答非遗・赢匠心”互动环节——答对者即刻获赠 “非遗福袋”,袋中是村民亲手雕琢的迷你葫芦挂件或砚台书签,满满都是匠心。主播接连抛出“葫芦刻画起源于哪个朝代?”“金星砚为何滴水不涸?” 等趣味问答,观众们纷纷踊跃抢答,热闹非凡。短短1小时,3轮福袋送出18件非遗作品,直播间热度一路飙升。这场直播让古老的非遗在数字时代焕发出迷人光彩,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欣赏、点赞留言,更极大提升了这一地方文化瑰宝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青春智慧赓续红色基因,数字赋能激活振兴动能
此次直播活动是青岛理工大学学子扎根沂蒙热土、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答卷。团队成员以“党群同心、艰苦奋斗”的沂蒙精神为指引,深入田间地头调研产业痛点,运用数字技术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直播间里,主播不仅推荐农产、非遗,更将金星砚上的沂蒙山水纹转化为红色文化符号,讲述砚石纹理中蕴含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革命故事;在葫芦刻画互动环节中,非遗匠人以“刻刀为笔”创作红船、沂蒙山小调图案,让非遗技艺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载体。这种“红色精神研习+数字传播创新”的双向赋能,既为农产品和非遗插上“云翅膀”,更打造了移动端红色文化课堂,吸引网友在线感悟沂蒙精神的新时代光芒。实践团队以青春的热情和智慧,为王管疃村的产业兴旺与文化传承注入了鲜活力量,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服务乡村、奉献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真没想到,咱村里的面粉、花椒,还有老手艺人的砚台、葫芦,能通过大学生娃娃们的手机,被那么多城里人看见、喜欢!”王管疃村一位参与活动的村民感慨道。青岛理工大学(临沂)青春筑梦实践团队长贾延硕在总结中深情说道:“这场直播,对我们而言远不止是带货和展示,当无人机掠过金黄的麦田,当直播间充满着网友对葫芦刻画上沂蒙红船的赞叹,我真切感受到:我们架起的是一座‘青春连心桥’,一头连着乡土大地的脉搏,用科技为乡亲们打开新销路;一头连着红色基因的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新时代沂蒙精神的‘扩音器’!我们将继续扎根这片热土,深化校地合作,把‘三下乡’变成‘常下乡’,探索可持续的助农模式,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
通讯员:贾延硕、张玉峰、张霄汉、郑浩源、张鑫喆、杨普旭、王子义、张家熙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