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焕新颜|青春视角看“苏州为什么行”

姑苏焕新颜|青春视角看“苏州为什么行”

来源:鲁网 2025-09-05 10:4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改革开放初期,苏州敢为人先创办县镇企业,让工业的种子在太湖东畔萌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际,苏州把握机遇发展外贸经济,一步步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苏州持续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苏州,正昂首挺胸地前进,并向世界展示着她崭新的一面。

一座千年古城为何能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样本?为了研究“苏州为什么行”这一问题,揭开“姑苏焕新颜”背后的奥秘,苏州大学“青石之上”古城焕新实践团利用苏州丰富的人文场馆资源开展了一系列暑期实地调研,最终从青春视角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吴地文化薪火涵养城市“精气神”

我们每每开始感受一座城,就像初次见到一个人,首先感受到的便是她的气质。千人千面,千城亦千面,每座城都透着她内里独一份的“精气神”。要形容苏州的这份“精气神”,离不开她绵延千年的文化薪火。苏绣是姑苏文脉乃至江南文化的璀璨明珠。8月5日至11日,团队依次探访了姚建萍刺绣艺术品牌馆、中国刺绣艺术馆和薛金娣刺绣艺术馆。

在薛金娣刺绣艺术馆,讲解员以馆藏珍品为例,为队员们梳理了苏绣的历史脉络,同时也揭示了苏绣对技艺的极致追求。从选针到用线,从色彩到粗细,从双面绣的“正反如一”到乱针绣的“似画非画”,每一针的落点、每一线的走向,都倾注着苏绣艺人对生活、对美的理解和情感。队员们还体验了劈丝、穿针和基础针法的操作,切身感受苏绣的指尖魅力。“能把一根丝线劈成二百五十六分之一”的“劈丝”工艺让队员们感到尤为震撼。体验后,团队对“苏绣传承人”张雪开展了访谈。在谈及苏绣精神时,张老师坦言道:“‘做刺绣’就是‘做生活’,做好一副作品,要求我们用心手合一,用长久的专注力来沉淀自己。”张老师的分享精准点出苏绣人文性的核心智慧。苏绣艺人们“择一事,终一生,精益求精”的专注与匠心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例证,深深打动了队员们。

姑苏城的气质,是评弹水磨腔里流淌的婉转,是园林漏窗间透出的雅致,更是苏绣、核雕非遗匠人指尖传承的匠心……如今以苏绣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不断探索创新,采用短视频、文创IP等新形式,让千年文化走出深闺,拥抱年轻。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苏州焕发出新的活力,更让姑苏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彰显“年轻态”与“美美与共”的文化胸怀。

千年教育文脉浇灌发展“常青树”

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为将来。”千百年来,教育如一股清泉源源不绝地滋养着这片土地。8月7日上午,团队走进苏州教育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沿着时间线系统地梳理了苏州教育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当范仲淹在千年之前挥毫写下“教以国本”的箴言,当文庙的杏坛飘过代代学子的琅琅书声,教育的基因便早已深深镌刻进千年姑苏的筋骨血脉之中。目前,苏州拥有百年老校180多所,是全国拥有百年老校数量最多的城市,其中百年来仍然在原址办学的还有30几所。从古代书院“明体达用”的治学理念,到如今苏州众多高等学府以创新驱动人才培育的现代化转型,教育始终是苏州发展最厚重的底气。

赓续千年的教育文脉既让苏州涌现出范仲淹、叶圣陶等教育大家,还培育了不计其数的科技人才、学术先驱。据统计,苏州籍两院院士数量已达106名,数字背后,是教育铸就的“人才森林”在为现代化发展源源不竭地提供养分,更展现出苏州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的蓬勃生机。

开放科创引擎驱动产业“登云梯”

既是和美水乡、百湖之城,亦是创新前沿,产业之城。若将文化比作苏州的“魂”,那么创新便是这座千年古城乘时代之势腾飞的“翼”。苏州工业园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科技创新的先驱,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现代化之路。8月7日下午,团队一行人结伴来到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进行探访。

回望30年建设史,工业园区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实现了“茭白地上起广厦,莲藕塘中垒瑶台”,更摸索出了特有的“园区经验”。2025年上半年,苏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6.4%。

队员们在展示中心看到,园区深入实施智能制造伙伴计划,累计建设全球灯塔工厂3家,各级智工厂超30家,各级智能车间超300个,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崛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苏州这座城市正以开放奋进的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以“敢闯无人区”的魄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凭借雄心和实力向着全球创新高地跃迁。

基层精细善治织就民生“幸福网”

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让百姓的生活如锦绣般绚烂。这就要求作为国家治理“神经末梢”的基层工作“致广大而精细微”,见事见人,久久为功,将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实效。而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等治学理念贴合现实,服务民生,正有益于应对基层治理中的一系列难题。8月25日,团队先后走访了顾炎武纪念馆和斜塘街道办事处。

纪念馆内,队员们通过图文史料对顾炎武的思想主张进行了梳理,并在昆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顾炎武研究会会长陈建林的引导下,重点研读了《天下郡国利病书》,书中对民生疾苦的详尽记载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顾炎武“以民为本”的深切关怀。顾炎武强调学以经世,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之事,都应探究原委。他将学术视野投向田间地头的疾苦与天下国家的治理,其“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担当精神,恰与基层治理中“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实践逻辑相通。

来到斜塘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向队员们介绍了街道基层治理中的日常举措。从“网格化管理”到“民生微实事”项目,从老旧小区改造到便民服务升级,处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在交流中,队员们就顾炎武思想与基层治理间的共性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工作人员对此予以了肯定,并鼓励队员们积极投身基层工作。斜塘街道是苏州基层治理的缩影,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如同细密的针脚,织就了覆盖全域的“幸福网”,彰显着城市治理的温度与担当。

从教育的厚积薄发到文化的守正创新,从创新的锐意进取到治理的以人为本,苏州的“行”,行在教育铸就底气,文化影响气质,创新提供动力,善治践行使命。未来,相信这座城市还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绣出更加绚丽、更具温度的时代华章!团队也将持续深入实地调研,为城市焕新贡献更多青年思考与实践力量。

(苏州大学“青石之上”古城焕新实践团)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