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9月4日电(记者 赵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多款新型先进装备硬核亮相,彰显强国强军的磅礴力量。在这片承载五千年文明积淀、历经百年屈辱而又奋起复兴的土地上,总有一群负重拼搏的坚强脊梁,在世人未曾瞩目的角落,以心血和智慧熔铸捍卫和平的利剑。
在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动力系统总师刘总带领的新型发动机研制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践行着铸剑砺心守长空的誓言,将年华和智慧熔铸在轰鸣的试验台、寂寞的试验场,不断攻克新型发动机技术难关,为国之重器铸就强有力的 "动力心脏"。
许国受命,动力先行勇担当
《墨子》言:备者,国之重也。一代动力一代飞行器,动力性能直接决定着飞行器能力。作为大国博弈的关键装备,其动力系统研制涉及复杂环境下的极限宽域工作、高性能稳定推进等核心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研发制造能力的关键标尺。
"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刘总在研制动员会上的话掷地有声:"人这一辈子可以干的事情很多,但真正对国家、对民族能够做出重要贡献的事并不多,而我们干的这件事必将成为其中一件。"
作为研究世界最前沿技术领域发动机的总体团队,技术攻关的过程从来不会轻松。新型发动机技术是一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吸气式推进技术,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与综合,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是难度极高的国际性科学技术前沿。动力系统是飞行器研制的重中之重,国家急需,重任在肩,失败不起,摆在刘总团队面前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挑战。
没有先例、没有资料、没有经验、甚至没有合适的材料和测试装备可用,研制工作就在这一群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年轻团队中展开了。他们之中,有温文尔雅、才华横溢的总师,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更有默默无闻、甘当人梯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激烈争论的会议室、忙碌有序的生产现场、连轴奋战的试验基地、寒风凌冽的发射场……他们担当着动力先行的使命与责任。
道阻且长,不破楼兰终不还
创新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更需要站在历史积淀上传承前行。"始于志,勤于学,善于悟,勇于行,寓于群,成于恒。" 我国冲压发动机技术引领者刘兴洲院士的这18个字勉励过刘总,更激励着整个团队。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研制新型发动机,材料和热防护是一大关键,材料性能、制造能力、检测能力、试验能力都面临巨大技术瓶颈。团队坚持技术问题不过夜、联试判数不隔天,在材料和结构关键技术攻关中打出一轮又一轮的歼灭战,采用全新流道和新型防护技术的发动机不断刷新产品研制速度的新纪录。
工艺不突破,生产就难以实现。团队与国内参与项目的单位积极沟通、提前布局,为生产制造进行大量工艺储备。到了生产环节,难题仍是接踵而来:产品构型复杂,不能铣,难以加工;如果用激光焊,则工艺复杂,成本高昂,且焊缝太多容易出问题……那段时间,团队成员常驻生产现场,和生产团队一道怎么改、怎么修。
研制团队在无人区多次开展飞行试验,试验后,大家就驱车前往沙漠中心搜寻残骸,再对着数据和产品残骸分析飞行情况和优化措施。飞一次、进步一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改进,产品飞得越来越好,落点越来越精准,队员们捡残骸的"搜索圈"也越来越小了。
在研制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中,系列关键技术逐个攻破、飞行试验连战连捷,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这支团队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项先进发动机方案从一纸蓝图逐渐变为现实。
铸剑砺心,牵引领域共发展
作为新型发动机技术研究的领军实践者,刘总带领团队从基础理论着手,将数值仿真、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三种研究手段紧密结合,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一体化设计方法和试验验证体系,不断开拓着我国新型动力技术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发动机研制是多门学科、多种技术综合运用的成果,要研制出新型动力产品需要团队通过计算、加工、试验循环往复不断修正推进,经过无数次技术攻关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团队工作量和工作领域无限扩充,小到一颗螺丝钉的材料选择、大到整机加工,团队成员都必须把性能研究透彻、把技术用到极致。
站在前辈的肩上,个体智慧汇聚成集体的力量。团队在技术上穷尽智慧,不断创新、不断打破、不断前进,把新型动力技术做到极致。几百种方案、数千次试验,研制团队紧密围绕重大研究项目,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于荆棘丛中辟新路,于攻坚时刻聚同心。
得益于国家和上级的全力支持,团队与上百家优势单位和机构建立起多层次合作。同高校、科研院所分享国际前沿技术和方法,为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联合开展关键技术和产品联合研发,共同制定标准,研究成果共享。在关键领域,团队始终有关于基础理论、燃烧、气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促进了我国该发动机技术学科领域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