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实践背景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子以“峥嵘八十载,文脉薪火传”为口号,立足“三下乡”实践平台,将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引导青年学子在实地调研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
二 实践过程
实践团依次走访了南京、苏州、无锡、徐州、泰州五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通过实地参观其各具特色的红色展馆,开展了沉浸式的党史学习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一)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纪念馆内陈列有五千余件革命文物。配合电子屏交互系统与烈士姓名刻石,邓中夏、恽代英等烈士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历程被全面展现。在“基本陈列”展区,团队成员重点考察了按时间顺序排布的“秦淮寒夜”等五个主题陈列部分,循着历史脉络追溯先烈们的信仰足迹。
离开纪念馆,团队转至纪念碑广场,42.3米高的汉白玉碑体巍然矗立,碑前的青铜雕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团队成员整齐列队,在“雨花台烈士纪念碑”七个鎏金大字前举行默哀仪式。随后,成员们继续北行至烈士就义群雕处,轻声诵读群雕的介绍词句。调研尾声,团队在纪念馆门前开展游客与工作人员访谈工作。
(二)苏州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馆内陈列了四百余件民主革命时期的照片、文物,以及叶飞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珍贵题词。展览围绕“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斗争”和“军民鱼水情”两大主题,分为“潮起东路,抗日救亡”等五个部分。
在与馆方工作人员交流中成员们了解到,沙家浜正积极引入人工智能、AR/VR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微电影、云展览和交互体验项目。例如,“军民团结,坚持斗争”板块中的《鱼水情深》作品,通过二十段黑白动画与江抗老战士、群众及其亲属的口述视频相结合。
(三)无锡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
纪念馆内精心设置了五大展区,从“日军侵占苏南东路地区”到“抗日战争时期在无锡牺牲的革命烈士”,全方位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参观结束后,成员们来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前,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合影留念,触摸那些“小人物的大勇气”,更加深刻地理解抗战精神的独特内涵。
(四)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实践团首先来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地区的室外兵器陈列区,观摩停放的飞机、坦克、大炮模型。武器虽已失去实战功能,但金属外壳上的斑驳磨损、炮管的厚重质感,让实践团真切感受到战争年代的艰难困苦。
(五)泰州新四军东进抗日指挥所
实践团抵达泰州市姜堰区曲江楼,在曲江楼讲解员的带领下,步入楼内。大厅中央筑有陈毅将军的半身雕像,一旁有新四军东进泰州谈判场景复原模型。随后,成员们来到姜堰人民革命斗争史料陈列展厅进行参观调研。
三 团队成果产出
(一)挖掘地方红色资源
实践团通过深入江苏省多地开展文献搜集与口述史采集,系统梳理整合了全省多地红色文化资源。实践团通过调研地方戏曲与话剧创作,挖掘出一批以非遗戏剧为载体、融合革命精神的经典作品。
(二)数智技术应用
创新应用科技手段训练AI大模型设计红色主题剧本杀。实践团苏州小分队在产出成果时利用了抗战时期沙家浜地区著名人物阿庆嫂的故事,通过AI大模型进行红色剧本杀创作,生成对应的插图,最终制作出精美的红色剧本杀。后续,实践团会继续丰富实践成果,深化AI大模型的利用,运用科技手段创新出更加完善的作品。
(三)文创设计
实践团结合实地调研成果,围绕各地红色文化地标,设计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意义的文创产品,以物载情、以物言史:为雨花台和沙家浜设计了以“军民鱼水情”等为主题的三份明信片;为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设计金属纪念章;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设计纪念邮票;以及异形书签等。
(四)红色教育进校园、进乡村
实践团苏州小分队在实践调研结束后,撰写了以“峥嵘八十载,文脉薪火传”为主题的宣讲稿,在中学、乡村开展“红色课堂”活动,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让沙家浜的红色文化走进更多人心中。
四 结论
(一)调研总结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峥嵘八十载,文脉薪火传”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及数智技术应用,系统挖掘红色资源,发现当前红色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同时,成果丰硕。本次实践不仅锤炼了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还为红色文旅融合与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提供了实践支撑,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建设。
(二)未来展望
红色文化传承的任务任重道远,实践团期望能够通过挖掘更多地方红色文化,强化已有的红色记忆,开发隐藏的红色遗产,以科技手段支撑独特红色文化IP的打造,推动红色文化事业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使红色文化传承成为每个人心中自觉践行的理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