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青年叙事重塑城市认同?”“非遗手艺如何与乌鲁木齐共生?”“我们该如何记录并传播这座城市的多民族记忆?”近日,在乌鲁木齐晚报大厦MOCA当代艺术馆,一场名为“城意对话——乌鲁木齐,我该如何形容你?”的开放空间工作坊如期举行。就乌鲁木齐形象、文化、民生等方面的内容,60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市民齐聚一堂,集思广益,思维碰撞,众创、共创“乌鲁木齐”形象,挖掘乌鲁木齐的历史、文化,讲述乌鲁木齐故事,以“爱”为纽带,共同探讨乌鲁木齐的文化形象与品牌内涵,为乌鲁木齐的城市文化定位、精神提炼和品牌建设提供富有温度的民间样本。
多元嘉宾带来深度议题,共创城市文化新表达
活动现场参与者积极讨论
不同于传统座谈,本次工作坊采用开放空间讨论形式,没有固定议程,没有权威发言席,每位参与者都是议题的发起者和解答者。人类学硕士吴天一提出“超越故乡:爱、安顿感与青年叙事”,关注外来青年在乌鲁木齐的归属感建构;社区营造者冰莹则聚焦“共建青年友好城市”,强调社区文化在城市品牌中的基础作用;非遗传播者云音带来“非遗手艺如何与乌鲁木齐共生?”的思考,探寻传统技艺在现代城市中的存续与创新。
此外,城市景观设计师魏小未、新疆师范大学学者肖锟、小学生蒲若涵等多位嘉宾也分别从城市空间设计、城市公共文化艺术、青少年视角等多重维度,贡献了对乌鲁木齐文化形象的理解。
从对话到行动:11项文化提案勾勒城市品牌新路径
音乐艺术家,民歌诗人洪启带来议题:乌鲁木齐,这座城里歌似海——既是“西部歌城”,又是未来的“中亚音乐之都”
经过四个半小时的自由讨论与深度碰撞,活动现场共涌现出11个聚焦文化品牌建设的行动提案,内容包括:打造乌鲁木齐音乐IP、建立社区共享文化空间、推动非遗创新工坊、开展城市记忆影像计划、构建青年友好型社区等。这些提案不仅具备文化深度,更强调可实施性,真正体现了“共创、共建、共享”的活动理念。
影视人类学学者刘湘晨、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建民与青年交流城市历史与文化
乌鲁木齐市社科联干部贠玉婷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围绕文化、旅游、非遗等等这些话题展开讨论,汇集大家意见,展现大家的心声,产生11个行动方案,转化到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具体行动中去,通过这种平等的对话和心灵的碰撞,让市民真正成为城市文化的发展者和代言人,能产生更多的火花,助力未来乌鲁木齐市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作为“爱在乌鲁木齐”城市品牌共创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本次“城意对话”不仅是一场讨论,更是一次集体智慧的落地尝试。后续市社科联将建立提案跟踪与落实机制,推动这些源自民间的文化构想逐步转化为实际项目和行为改变。
活动现场参与者围绕议题分享见解和创意
正如一位参与者所言:“当我们谈论如何形容乌鲁木齐,其实是在思考怎样让它变得更值得被爱。”这场以文化为基、以市民为主角的城市文化共创,正在为乌鲁木齐注入新的情感温度与品牌内涵——这座离海洋最远,却离每个人心灵最近的城市,正通过一次次真诚的对话,书写属于自己的文化新篇章。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