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胆琴心 左琴右书”非遗盛宴在京隆重举办

“剑胆琴心 左琴右书”非遗盛宴在京隆重举办

来源:鲁网 2025-09-04 16:2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北京三里屯中信书店内掌声与赞叹交织,一场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设的非遗文化盛宴 ——“剑胆琴心 左琴右书”非遗传承活动在此温情启幕。当国家级非遗项目“聚元号弓箭”、古琴艺术、“袁派评书”三大非遗IP首次碰撞,当“评书+古琴+弓箭”的创新组合打破艺术边界,在传统与历史的交融中,重温峥嵘岁月,致敬英雄精神。

活动由北京朝阳区三里屯非遗会客厅主理人张垚老师主持,三位非遗传承人携各自领域的“看家本领”登场,每一个环节都让现场观众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与红色精神的共振。

开场之初,古琴艺术非遗传承人江宜桐老师端坐琴前,指尖轻拨琴弦。悠扬却不失激昂的琴音缓缓流淌,时而如战场号角般铿锵,时而似将士心声般深沉,将战场上的激烈氛围、英雄儿女的壮志豪情娓娓道来。琴音不只是传统韵律的呈现,更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的主题紧紧相扣,让在场观众瞬间被带入那段为家国而战的峥嵘岁月,感受到非遗艺术与红色历史的深刻联结。

随后,“对对书场”创始人、国家级非遗项目“袁派评书”传承人杜对对老师,带来一段原创评书。他以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情绪,讲述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与弓箭的故事——从弓箭在战场上的重要作用,到戚继光带领将士们奋勇抗倭的热血情节,杜老师用评书特有的 “说、演、评、噱”,让历史场景鲜活再现,也为后续 “聚元号弓箭” 的登场埋下伏笔。

紧接着,国家级非遗项目 “聚元号弓箭” 传承人杨福喜老师接过“传承接力棒”。他手持弓箭实物,从弓箭的选材、制作工艺,到不同历史时期弓箭的形制变化,再到“聚元号”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弓箭作坊的传承故事,杨老师用通俗的讲解带大家走进“弓箭的世界”。当大家了解到一把传统弓箭需历经上百道工序,耗时数月才能制成时,大家满是对非遗技艺“匠心”的敬佩,也更深刻理解了“弓箭”背后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活动尾声,杜对对老师再次登台,带来袁派经典评书《肖飞买药》。这段红色评书聚焦抗日时期的英雄故事——主角肖飞凭借智慧与勇气,突破敌人封锁为八路军买药,情节紧张刺激,人物形象鲜明。杜老师的演绎时而激昂、时而细腻,将抗日英雄“不惧艰险、为国为民”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故事讲到高潮处,现场掌声雷动,这份对英雄的崇敬,对红色历史的缅怀,也让整场活动的主题得到升华。

这场“剑胆琴心 左琴右书”活动之所以令人难忘,核心在于两大突破:其一,它实现了“评书+古琴+弓箭”三项国家级非遗的首次跨界合体,打破了不同非遗技艺“各自为战”的局限;其二,它重塑了人们对非遗的固有认知——非遗不再是孤立存在、脱离生活的传统技艺,而是能够彼此深度融合,与时代主题同频对话的文化载体。与此同时,它也让反法西斯精神完成了从“书本文字”到“可感体验”的转化:借助古琴弦音传递的战场共鸣、评书故事刻画的英雄形象、弓箭匠心中蕴含的坚守力量,这份厚重精神变得可听、可看、可触,被更真实地感知、更深刻地铭记。

若用三者的特质来解读这场融合:古琴的“琴心”,藏着对和平的深切向往;弓箭的 “剑胆”,承载着对家国的坚定守护;评书的“鲜活”,则肩负着对历史的生动传承。三者的首次碰撞,恰似一束穿透传统与现代边界的光,清晰照亮了非遗传承的新路径——当非遗技艺与红色历史相遇,当传统匠心与时代主题结合,不仅能让沉睡的非遗“活”起来,走进大众视野、融入当代生活;更能让红色精神借助文化载体的支撑,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持久、更有力地“传”下去,在新一代人心中扎根。

从本质上看,“剑胆琴心 左琴右书”活动并非简单的非遗技艺展示,而是以“评书+古琴+弓箭”为创新纽带,让三项非遗跨越时空实现“对话”:古琴用旋律铺垫情感,弓箭用实物锚定历史,评书用故事串联精神,三者互为支撑、彼此成就,最终让世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意义,从抽象的“纪念”转化为具象的“体验”。

非遗是镌刻历史的“活化石”,记录着民族的智慧与文化脉络;红色精神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气神”,承载着先辈的热血与信仰。这场活动的深刻意义,正在于它既是一次非遗魅力的集中释放,更是一次红色记忆的深刻唤醒——它引导人们在古琴的悠扬中触摸英雄的家国情怀,在评书的生动中回望烽火岁月,在弓箭的匠心中感悟坚守的力量,最终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牢记历史赋予的使命。

未来,期待能涌现更多此类“非遗+红色”的创新实践:让传统技艺在与红色精神的融合中焕发新活力,让红色精神借助非遗的文化载体获得新传承,真正实现“传统焕新、精神永续”的长远价值。 (金玉)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