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耸立,群峰连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仿佛回荡井冈山间,生生不息。2025年8月19号,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赴井冈山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江西井冈山,踏上了一场探寻共产党纪律建设根源的旅程。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红军医院、八角楼、黄洋界等一处处红色旧址,宛如一部部鲜活的“无字教科书”,无声却有力地向新时代的青年谱写革命先烈们严守纪律、坚守信仰的动人篇章。
小井红军医院:用生命捍卫信仰与纪律
8月22号,实践队员们在淅沥小雨中来到了小井红军医院旧址。这座全木质结构的建筑里,连接了过往的历史和今日的我们,过去种种仿若浮现眼前:是重伤未愈的张子清师长坚持不转院与群众共进退的决心,是医护人员彻夜不眠奔波各室的忙碌背影,是救治了一位位革命英雄的医院后院种满的葱郁药材,也是简陋的病床和自制的医疗器具陈设下,艰苦卓绝但井然有序的救治场景。讲解员老师引人入胜,带领队员身临其境,朦胧细雨中,艰苦但坚毅的精神于队员血脉涌动。
图为队员们参观小井红军医院的场景
站在医院旧址前,队员用手抚摸展示真实战场场景的浮雕,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织,先烈与我们的心跳在当下共振,从前的“三大纪律”下,共产党员们真正做到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与人民同甘共苦不享特权。听之耳中,烙于心里,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纪律信仰在战争年代是红军医院能够存在的“真经”,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是每一位革命者心中不可动摇的准则;而在如今的和平年代,纪律信仰则是保障中国能长治久安、中国人民能持久幸福的关键法宝。党员们置身其中,瞻仰先人风貌,方觉使命之重大,责任之深远,在红军医院所见之物,所闻之事,都将化为今后党员们躬身奉献的无限力量。
图为队员们参观小井红军医院的场景
八角楼:思想之光,照亮纪律建设征程
8月23日,队员们来到了毛泽东同志曾居住过的茅坪八角楼,这座因屋顶有八角形天窗而得名的建筑。走进八角楼,阳光透过八角窗泻下,洋洋洒洒落在破旧的书桌和只有一根灯芯的油灯上,微弱的灯光,照映着奋笔疾书的毛主席,天光亮,油灯燃尽,《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著作破土而出。
队员们注视着书桌上的油灯,描摹着主席在灯光里把革命篇章的一笔一划落于纸上,当年的主席奉行节俭作风,在物质贫乏的战争年代,以身作则,除了了解时政而必须购买的报纸,一律从简。一根灯芯,一张破旧的书桌和一间狭小的卧房,仍然能写出挽救中国革命的光辉篇章,与当今八项规定中的“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一脉相承。而实践队员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作为共产党员,历经井冈山革命精神的历史洗礼与当代纪律建设的切实熏陶,在生活条件改善的前提下,也理应始终牢记节俭习惯,绝不因自身的党员身份而“搞特殊”,坚持克己,坚决为公。
图为队员们参观八角楼的过程
黄洋界:众志成城,诠释军民鱼水情深
同一天,队员们来到了黄洋界。黄洋界地势险要,山峦起伏,云雾缭绕间,阵阵枪炮声如在昨日。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在这里打响。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凭借天险和当地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成功击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
站在黄洋界哨口,队员们俯瞰着蜿蜒的山路,遥想当年红军战士们走相比今天更加崎岖的路程,更简陋的装备,因为保家卫国的革命信仰而迸发出无限潜能,“竹钉阵”、“竹蓠芭障碍”、“滚木擂石”、“布满竹钉的壕沟”、“石筑的射击掩体”五道防线,蕴藏着党和人民共同的智慧与力量,即便没有最先进的武装,有众志成城的军民协作和周密严整的排兵布阵,黄洋界之战大胜。战争年代的严明军纪为敌强我弱的革命战士夺取生机开辟新路,新时代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规定在攻坚克难的发展浪潮中,承载着中华民族激流勇进,警醒着中国青年脚踏实地、团结一致,一路向前。
图为队员们在黄洋界的参观过程
此次井冈山之行,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赴井冈山实践队的队员们从小井医院的救治历史,到八角楼的思想启迪,再到黄洋界的英勇战斗,一路走来,他们深刻感受到,纪律建设虽不像真刀实枪一般能直击敌人,但它对于每一位革命战士的信仰塑造,每一支连的果敢团结,对于从革命领导人到普通战士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它是冲锋陷阵的号角,激励每一场战争打响之后所向披靡,它是风平浪静的港湾,令每一位因抗争而疲惫恐惧的人获得重新出发的底气。新时代背景下,纪律建设更多转化为作风建设,化作界线与准绳,指引中华民族维持脚踏实地、勤劳刻苦的奋斗底色。
在灿烂阳光下,队员一步一履,走过井冈山革命各址,脚步愈发沉重也愈发轻盈,感受到了纪律建设的历史厚度,也更加明白传承纪律信仰和弘扬井冈山精神的时代意义。新时代的纪律律动,新时代的活力生机,终将由新时代的青年人来奏响。(通讯员:李旻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