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桂林文脉,解码城市艺术与历史基因

探寻桂林文脉,解码城市艺术与历史基因

来源:鲁网 2025-09-04 16:4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9月,桂林理工大学“双语探脉”·Young行者青年探馆团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以桂林市博物馆为主要实践基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将用青年视角打通文化传播“最后一公里”,让世界听见广西故事、感受中国精神,为博物馆国际化服务注入青春动能,生动践行高校外语学子的时代使命。

桂林市博物馆:解锁桂林千年历史长卷

图1 桂林市博物馆外部图(供图:何雨轩)

探馆首站来到桂林市博物馆,这座以“桂林历史文化”为核心的综合性博物馆,成为团员们读懂城市根脉的第一把钥匙。踏入馆内,“漓水春秋——桂林历史文化陈列”展区便将大家带入桂林的岁月长河。从三万年前宝积岩人在桂林的活动印记,到秦凿灵渠后桂林成为交通要冲,再到不同朝代桂林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详实的文字介绍与丰富的文物展品,如陶器、青铜器等,全方位展现了桂林的历史变迁。

图2 “漓水春秋——桂林历史文化陈列”展区(供图:黄卓琳)

在民俗文化相关展示区域,复原的桂林米粉店场景格外引人注目。古旧的木牌上“桂林米粉”四字古朴厚重,旁边的铜像仿佛正忙碌着制作米粉,生动还原了桂林传统米粉店的风貌,让大家直观感受到桂林独特的饮食文化魅力。

图3 实践团成员沉浸式感受古代桂林米粉店(供图:刘芷如)

通过展出的古代山水画、摩崖石刻拓片及文人雅士的题咏手稿,深刻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文化内涵并非仅指自然之美,更凝聚着历代文人对山水的审美创造与精神寄托。  

图4 摩岩石刻拓片展示(供图:许翔美)

展厅里,一张张黑白照片与泛黄文献,串联起桂林近现代的关键节点。“国难救金”板块,讲述着桂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支援国家所做出的努力,相关史料见证了桂林民众的爱国热忱与担当。“得道多助”部分,展示了桂林在国际友人援助下的相关场景,1939年美国记者等在桂林的活动影像,见证了桂林与国际力量的联结,也体现出桂林在抗战等历史阶段的重要地位。还有关于飞虎队等在桂林活动的史料,再现了桂林作为抗战后方重要城市,在军事、文化等领域的活跃景象,以及为抗战胜利所贡献的力量。

图5 展厅内呈现近现代桂林历史的展墙(供图:刘仁东)

活动最后,大家在相关场馆前合影留念。照片里,成员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喜悦源于知识的充盈,更源于对桂林文化的深度共鸣。通过这次探馆,成员们不仅丰富了历史文化知识储备,更在与文物、与历史的对话中,增强了对桂林这座城市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桂林的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变得鲜活可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中,让大家在文化的滋养中收获了成长与深刻感悟。

图6 实践团在馆内合影留念(供图:黄卓琳)

编辑:何雨轩,谢天慧,刘仁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