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至12日,计算机学院实践团走进金寨县全军乡,用陪伴与专业,为孩子们的暑期添上了一抹温暖亮色,也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播下了青春的种子。
初见:用爱心搭建桥梁,以交流倾听心声
11日上午,实践团成员刚到全军乡乡政府,就被孩子们怯生生又充满期待的眼神围住。大家放下行囊,先给每个孩子送上了精心准备的文具套装和科普图书——笔记本上印着可爱的卡通图案,绘本里藏着奇妙的科学故事。“这是送给你的画笔,希望你能画出家乡的样子。”志愿者们蹲下身,和孩子们肩并肩翻看图书,聊着暑假作业里的难题、喜欢的动画片,原本拘谨的小家伙们渐渐打开了话匣子,现场笑声此起彼伏。
随后,实践团与乡组织委员围坐座谈。“大学生看家乡”的主题一抛出,大家就打开了话匣子。组织委员的一番话让在场学子陷入沉思:“全军乡的特色农产品鲜笋、茶叶,加工还停留在装袋称重的阶段;乡村旅游有美景却缺服务,留不住客人。更难的是,懂电商、会运营的年轻人都往城里跑。”他看着同学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你们的专业知识就是‘金钥匙’,别让实践成了‘走马观花’,要留下真东西。”
思考:从需求里找方向,让专业对接痛点
“乡村电商缺技术,我们能不能做个简单的直播辅助工具?”“孩子们上网总看动画片,网络安全课得做得像游戏一样有趣!”专业优势与乡村需求的碰撞,让“三下乡”的意义变得具体而清晰——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奔赴。
当天下午,实践团为孩子们设计了“趣味成长营”:折纸课上,志愿者教大家折会“跳”的青蛙,孩子们比赛谁的青蛙跳得远;绘画环节里,有人画下家里的老房子,有人把志愿者画成了“超人”;手工制作时,大家用废旧纸盒拼出“未来的家乡”,有会飞的汽车,还有能自动浇水的农田。孩子们露出了最纯真的笑容。
扎根:让红色种子发芽,用知识点亮希望
12日上午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成了最动人的篇章。实践团成员以金寨本地的革命故事为起点,指着地图告诉孩子们:“我们脚下的土地,曾有红军少年冒着炮火守护红旗。”当老区人民推独轮车支援前线的影像在屏幕上播放,孩子们的小脸上少了平日的嬉闹,多了份认真。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当这句话从志愿者口中说出时,台下的小女孩突然举手:“哥哥姐姐,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真的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用力点头:“我以后要好好学习,像他们一样保护祖国。”
两天的时光很短,但留下的印记很长。实践团成员带着乡村的需求清单返程,计划研发的直播工具、设计的网络安全手册已提上日程。“三下乡”不是终点,而是用专业能力服务乡村的起点——就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爱国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长成守护家乡的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