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湖南资兴市州门司镇黄旗洞村的雪茄烟田里。65岁的村民刘越头戴草帽,挥动着锄头,将沟渠的水源引入田里。“以前这片地只种水稻,一年忙到头也就几万块钱,现在种雪茄烟叶,等采摘完,还可以种一季水稻,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他布满老茧的手上沾着少许泥土,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黄旗洞村正在生长的雪茄烟叶)
黄旗洞村坐落于资兴市东北部,东西两侧高山环绕,北部丘陵绵延,平均海拔600余米的地势,造就了这里独特的小气候。年均16.5℃的气温、1600-1800毫米的降雨量、81%的相对湿度,再加上1600小时的年日照时数和270天左右的无霜期,为作物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更难得的是,村里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保水保肥、排水通气性能俱佳。“这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很适合雪茄烟叶种植!”2023年初前来考察的专家组看在眼里。专家们的结论,让湖南资兴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看到了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方向。同年3月,资兴市局(分公司)的烟叶种植技术团队带着雪茄烟种来到黄旗洞村,一场与“茄”同行的产业帮扶行动就此展开。
起初,刘越和其他村民一样,心里满是顾虑。“从没种过这玩意儿,能有收成吗?”“万一卖不出去,一年的功夫不就白费了?”面对质疑,资兴市局(分公司)的技术人员没有退缩,他们挨家挨户走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雪茄烟叶的种植前景和收益,还承诺提供全程技术支持和统一回购保障。在反复沟通下,5户村民决定尝试,刘越就是其中之一,他拿出50亩地参与试种。
“雪茄烟叶不同于烤烟,要像孩子一样,得细心照料。”从育苗到移栽,从水肥管理到病虫害防治,技术人员余昂乘全程跟踪指导,每天扎根田间,手把手教村民起垄的高度、移栽的间距,甚至连浇水的量和频率都详细叮嘱。到了采收季,看着一片片绿油油的烟叶,刘越心里乐开了花。“没想到第一次种就收成这么好,晾制后卖的钱,比种一年水稻还的多!”
(宁扬博士正在指导茄农开展水肥一体化)
为了提高当地的茄农种植水平,资兴市局(分公司)从外地邀请经验丰富的雪茄烟叶种植大户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宁扬博士专家,定期到村里开展培训,从育苗、起垄、移栽,到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晾制,每个环节都进行手把手教学。同时,还开办“茄农夜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茄农既能学到技术,又能解决实际种植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彻底打消茄农的疑虑和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2023年,在资兴市局(分公司)的帮助下黄旗洞村成立了资兴市首个雪茄烟叶种植合作社,构建起“合作社+基地+茄农+公司”的模式,让村民们种烟没有了后顾之忧。村民谢兰英以前在外打工,得知村里发展雪茄烟叶产业后,果断回乡加入合作社,负责起垄、移栽、采摘等工作。“现在每月能挣2500块,还能照顾家人,比在外漂泊强多了!”谢兰英谈到目前的生活,脸上挂满了笑容。
(正在采摘雪茄烟叶的谢兰英)
茄农李远翔之前一直在外务工,2025年初回村种烟。“刚开始啥也不懂,多亏了夜校和技术员的指导。”他先后参加了5次培训会,技术员还3次到他家田间现场指导。今年,李远翔种的35亩雪茄烟叶长势喜人,预计年纯收入能达到11万元以上。“比打工强太多了,现在我也是半个‘土专家’了!”
如今的黄旗洞村,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创业,村里的道路修得更宽了,路灯亮了,文化广场也建起来了。每到傍晚,村民们会聚集在广场上跳舞、聊天,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未来,随着配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技术人才的持续培养,黄旗洞村的雪茄烟叶产业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片叶子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开出更多的“幸福花”。(刘丹)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