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这座静卧于大运河畔的千年古城,在悠悠运河水流的润泽下,不仅孕育了“常州三杰”的红色文化血脉与盛宣怀等工商巨擘的开拓创业精神,更在新时代浪潮中焕发出民族团结的璀璨光芒。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江苏理工学院经济学院组织“运河石榴红,同心筑梦行”实践团。这支由壮族、维吾尔族等多民族青年学子组成的队伍,沿着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开启暑期社会实践之旅,以“民族团结、文化交融、乡村振兴”为主线,通过实地调研、沉浸式体验和互动交流,让各族青年学子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时代发展的蓬勃活力。
运河民族记忆解码:探寻红色财经精神
实践团走进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探访由工业遗存改造的文化空间,追溯运河与民族工商业的历史渊源。这里曾是常州近代纺织、机械制造的重要枢纽,依托运河物流网络,民族实业家们不仅推动产业发展,更在抗战时期以"实业救国"支援前线。让同学们们深刻领悟到民族工商业者"红色财经"精神——经济智慧与爱国情怀的交融。在常州博物馆,队员们通过查阅史料、人物访谈中发现,常州民族企业历来重视多民族员工协作,各民族商人如何借运河贸易促进经济互通,在贸易等往来中深化文化认同,生动诠释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负责人。赵镇怡 供图
走进城西回民村:乡村振兴中的民族团结实践
实践团首站来到常州城西回民村,深入探寻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回民村样本”。在村史馆,回民村村干部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馆内老照片串联起村庄从普通村落向民族特色示范村的蜕变。讲解员结合回民村简介、村规民约,讲述民族发展故事,“通过挖掘民族文化、凝聚村民共识,我们一步步探索特色发展路。”村干部介绍道。
漫步田园乡村,网红上坡路、溪边咖啡馆等“微改造”项目,成为乡村振兴“流量密码”。谈及发展,村干部分享:“我们借直播带货打通文旅融合路径,村民共同富裕,这是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双赢,也让‘中华民族一家亲’更有烟火气。”
图为回民村村干部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村史馆。唐振豪 供图
此间,地共建的“红石榴社会实践基地”正式揭牌。实践团指导老师表示“基地为文化挖掘、志愿服务架起桥梁,也给经济学院直播助农实践搭台。”同学们亲身感受民族情谊,为校地协同育人与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红石榴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周煜冯 供图
民族青年看常州:感受城市发展魅力
在运河畔大数据产业园,实践团深入调研常州数字经济布局,聚焦实时展示重点产业运行的经济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大数据赋能跨境电商、智慧农业,科技让发展更具活力,也为各族青年创造机遇。”产业园工作人员介绍,实践团成员直观感受科技驱动发展的力量。
随后,实践团走进钟离和西林社区人才公寓,体验常州“青春留常”工程多层住房保障体系。从电竞房的欢声笑语,到共享厨房的美食飘香,处处彰显“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在西林社区‘民族青年说”座谈会上,各族学子围坐交流,满族同学关莹动情分享:“看到各族同胞在常州安居乐业,我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理解更深了,这里就是第二故乡。”
图为"民族青年说"座谈会。陈国畅 供图
此次暑期社会活动不仅让同学们们直观感受到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活力,更在实践交流中深化了民族团结意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青春动能。此次系列实践活动不仅让各族青年学子深入了解了常州的城市发展、运河文化和乡村振兴成就,更在交往交流中深化了民族认同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青春力量。江苏理工学院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许星表示,学院将持续完善“专业 + 民族团结”实践育人体系,推动校地合作,引导青年传承红色基因,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中贡献青春力量,以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讯员:赵镇怡,唐振豪,夏一程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