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枣阳市太平镇,田野间的烟叶长势喜人、郁郁葱葱,微风拂过,叶片翻涌如浪;烟站的分级工厂里,分拣、打包的工人穿梭其间,处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忙碌身影。在枣阳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的支持下,村集体牵头的合作社不仅靠着烟叶产业创造就业岗位,更通过扎实的技术培训,让周边居民既能在田间农忙挣钱,又能在分级工厂安心务工,真正实现“技术在手、岗位不愁”。
培训课堂:老经验升级“新本领”
为了让村民能在家门口稳定就业、靠技能挣钱,合作社从成立之初就把技术培训摆在核心位置,将培训贯穿烟叶种植、烘烤、分级的全流程。天刚蒙蒙亮,烤房旁边里就已聚集了学习的村民,烟站的技术员手持成熟烟叶,手把手示范鲜烟分类技巧:“大家看,要根据成熟度、烟叶部位、外观状态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烟叶要分开夹烟上炕,剔除异常烟叶。”60岁的张学春大爷听得格外认真,他种烟多年全凭老经验,过去常因把握不准成熟度,一杆烟上,上中下部位都有,成熟度混杂,导致烘烤效果不佳。“现在不一样了,从育苗时的温度调控,到起垄时的施肥配比,再到采摘时的成熟度判断,每个环节都有技术员盯着教,俺的老经验终于升级成了新本领!”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张大爷烘烤的烟叶不仅品相好,优质烟叶的产量也增加了。
烘烤培训现场
在烟叶不同的发育时期,开展不同的培训班。育苗期,开设“育苗技术班”,村民们学完就能在育苗棚里打工,按学到的方法控制温湿度,成活率比往年提高了三成;移栽期,“移栽技巧培训”刚结束,烟田里就需要大量人手,村民们用学到的“深栽”法移栽,烟苗成活率大大提升;到了采烤季,经过“采摘标准培训”的村民成了田间主力,摘的烟叶合格率从以前的70%提高到95%以上……
工厂实训:分级练出“火眼金睛”
走进分级工厂,技术培训的成效更加显著。二十多位村民围站成圈,目光紧紧锁定在技术员手中的烟叶上。“这片烟叶颜色金黄、油分饱满,符合二级标准;这片带有青斑,只能归为青烟类。”技术员一边对比烟叶,一边详细讲解分级标准。50岁的王燕一边分拣一边念叨,她手上的动作又快又准,这是跟着培训练出来的本事。“以前自己分级没标准,好烟叶、差烟叶混在一起,分级质量不行效率也耽误啦。现在请技术人员来讲课,从叶片厚度、油分到损伤程度都教得细,咱学会了标准,分级又快又准,分级工厂也乐意用!”王燕说着,拿起一片烟叶对着光看,眼神里满是自信。
分级培训现场
技能迭代:跟着产业“学新招”
随着烟叶产业不断升级,技术培训也在同步迭代,让村民的技能始终跟上发展步伐。今年,引进了智能烘烤设备,烟草局第一时间组织开设“智能烘烤培训班”,手把手教村民用手机连接设备,实时监控并调节烤房内的温度和湿度。“以前烤烟叶全靠经验守着烤房,稍微不注意就会烤焦,现在用手机就能远程操控,既省力又能保证烘烤质量!”刚学会智能烘烤操作的村民李成,说起新技能满脸兴奋。
技术员讲解智能烘烤(王佳丽摄)
技术培训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本领,更点亮了他们的致富路,50岁的孙建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前,她一直在外打零工,收入不稳定不说,还顾不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去年,听说村里合作社招工人还包培训,她果断回乡加入。从育苗技术到田间管理,再到分级标准,孙建华全程跟着技术员学习,如今不仅能在田间指导其他烟农移栽,还成了分级工厂的分级队长。“现在挣钱比在外打工多,还能天天照顾家里,新买的冰箱、洗衣机都是靠这门手艺挣来的!”孙建华笑着说,眼里满是对生活的满足。
在枣阳市太平镇,像孙建华这样通过培训掌握技能、实现稳定就业的村民还有三十多位。他们在田间农忙时挥洒汗水,在分级工厂里施展本事,既能兼顾家庭,又能获得稳定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未来,村集体合作社还将搭建更大的培训平台,引进更多先进技术,让技术培训与就业岗位同步成长,让这片承载着希望的“金叶子”,带领更多乡亲在致富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让家门口的幸福日子越过越红火。
(代存迪、王佳丽)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