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村的一堂国际交流课

凉风村的一堂国际交流课

来源:鲁网 2025-09-01 15:4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这里真的是曾经的贫困村吗?”来自贝宁的留学生开文举着手机,漫步在凉风村宽阔的柏油路上,不时驻足拍摄。道路两旁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白墙灰瓦的农家院落里鲜花盛开如霞,眼前的景色彻底颠覆了他对中国偏远乡村的想象。

近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凉风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贝宁、摩洛哥、刚果金等国的重庆交通大学留学生和该校学生会成员齐姝媛、唐滋岭、杨宸、白伊仝、刘入溢、李佳龙组成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他们用青春足迹探寻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解锁和美乡村的蝶变密码,见证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生机。

产业焕新:从黑色“煤村”到绿色“梦乡渔村”

在驻村工作队的讲解下,一组今昔对比的照片让学子们震撼不已:2013年的凉风村,随处可见坍塌的土坯房、泥泞的村道、荒废的矿坑。如今,这里已华丽转身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梦乡渔村”。

在“鱼菜共生”生态农业基地,来自摩洛哥、主修汉语国际教育的留学生温云朵惊叹于这种循环农业模式:“鱼类排泄物为蔬菜提供养分,蔬菜根系净化水质,这是东方共生智慧的现代诠释。”

走进李子园,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农场主罗大姐热情招呼大家品尝新摘的李子:“以前门前是泥泞路,客人稀少。现在设施完善了,游客络绎不绝。”丰收的景象,让学子们直观触摸到产业发展的累累硕果。

人才回流:“孔雀归巢”激活乡村活力

“十年前,我们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只剩老弱妇幼留守。”村支书告诉实践团,“现在不一样了,很多人主动回乡创业。”

在大自然农庄,老板黄世刚正忙着招呼客人。这位曾在外打拼多年的返乡创业者,2022年在村里建起了这座农家乐,“看到家乡的发展潜力,我果断回来了。现在农家乐收入相当可观,还解决了村里及周边老百姓的就业。”

白伊仝在参观中谈到:“人才回流带来的不只是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新理念、新思维的融入,这对乡村振兴而言是笔巨大财富。”

文化铸魂:深耕文脉助力乡韵新生

在关坝镇暑期课堂教室,一场别开生面的国际文化交流课堂正在进行。“你好!”中法英等多国语言的问候声此起彼伏,来自贝宁、主修国际中文教育的留学生林夕与中国学子一起,为当地30多名儿童带来跨文化交流体验。

“音乐和笑容不需要翻译。”林夕用流利的中文说道。当各国经典歌曲在课堂回荡,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跟唱时,文化的边界在这一刻消融。

与此同时主讲人刘入溢以详实课件与珍贵历史影像为载体,带领孩子们重返川藏、青藏公路的筑路岁月。通过阐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这一“两路精神”的丰富时代内涵,他们生动再现了当年建设者们如何以血肉之躯在世界屋脊挑战生命极限、凿通雪域天路的英雄史诗。

精神的共鸣激荡起创造的涟漪。在重庆交通大学唐滋岭同学的指导下孩子们手执画笔,将抽象的感动转化为具象的画面:蜿蜒天路、无畏的建设者身影,以及身边无私奉献的基层工作者。画作分享环节,童声讲述志向——“我画的是团结的路,以后也要和大家一起克服困难!”“这条路好高,那些不怕苦的叔叔真勇敢!”艺术实践将抽象的精神具象化,不畏艰难、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力量浸润童心,化作珍惜当下、奋发图强的内生动力。

实践团还了解到,凉风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内核。“关坝镇是唐代溱州故地,村里建设了数十座亭台廊阁,巧妙融入人文元素。”村书记介绍,从2018年开始,凉风村连续举办农民丰收节、苗家文化展示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生态优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山上绿屏、半山绿果、山下绿水”——这是凉风村生态振兴的真实写照。实践团沿着溱溪河骑行绿道深度体验,见证了一个资源枯竭型村庄的绿色重生。

“2014年以前,村里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直接倒在房前屋后。”村民犹大姐介绍,“现在我们有很多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现在的污水全部得到收集和处理,村里的溱溪河变得更清澈了。”

来自重庆交通大学的李佳龙同学赞叹:“科学规划兼顾生态保护与景观价值,诠释人自然共生理念。”

组织护航:党建引领夯实振兴根基

“党建引领是我们振兴的根本保障。”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驻村书记向实践团介绍了凉风村党组织建设情况,“我们村党委有33名党员、3个党支部,其中35岁以下党员7名,党员致富带头人6名,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梯队结构。”

实践团了解到,凉风村创新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内容涵盖乡风文明、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创业致富。村民赚取积分后,可在“爱心公益积分超市”兑换物品,有效激发了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我们还成立了餐饮服务业、渔业、果蔬三个专业合作社,以及精扶劳务公司,让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红利。”村委会副主任补充道。

乡土体验:中外学子共同体验乡村风情

日头正盛,村支书家中的灯光明亮温暖。圆桌上,面粉、馅料、擀面杖整齐排列,村民们特意送来的本地韭菜、土鸡蛋做成的馅料散发着清香。

“你看,要这样捏出褶皱,像给饺子‘穿花衣’。”来自重庆交通大学的齐姝媛同学正手把手教摩洛哥留学生包饺子,留学生康慨认真地捏着面皮,馅料却从边缘“溜”了出来,引得周围一阵善意的笑声。温云朵说:“在摩洛哥,我们用面粉做馕,没想到同样的食材能变成这么可爱的‘小元宝’,太神奇了!”

留学生们对饺子皮的制作产生了兴趣,跟着村支书学起了擀皮。“手腕要转,力道要匀,这样皮才圆、才薄。”支书一边示范,一边讲述凉风村的变化,“以前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白天也显得冷清。这几年搞乡村振兴,路修宽了,鱼庄办起来了,大学生、游客来得多了,村里白天也热闹了,就像今天这样,屋里亮堂,心里更亮堂。”留学生们听得入神,不时点头:“中国的乡村太美了,不仅有绿水青山,还有这么温暖的人情。我要把这里的故事告诉我的家人,让他们知道中国的乡村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青春实践:记录与代言

活动期间,实践团成员杨宸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入果园、鱼塘、农庄,用镜头记录凉风村的美丽蝶变,拍摄公益宣传片。中外学子们更化身“乡村代言人”,在抖音、微博等平台为凉风村的优质农产品“打call”。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村庄的巨大变化,更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实在在的成果。”留学生康慨有感而发,“凉风村的做法,对我们这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而言,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宝贵经验。”

夜色中,生态鱼池波光粼粼。中外学子围坐亭内,分享着这些天的见闻与思考。这场跨越山海的相聚,成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注脚。

通讯员 齐姝媛 唐滋岭 杨宸 白伊仝  刘入溢 李佳龙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