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8月29日电(记者 赵磊)记者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获悉,我国防空导弹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于本水,因病医治无效,于8月27日11时0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于本水1934年5月1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195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9月至1960年9月就读于莫斯科航空学院导弹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二部,1961年起先后担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二部研究室工程组副组长、组长,七机部二院二部研究室副主任;七机部二院26所研究室主任;航天工业部二院二部研究室主任;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科技委常委;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二院、二部科技委高级顾问。
于本水是我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空天防御技术专家,长期从事防空导弹研制工作,曾主持地空导弹、舰空导弹研制和先进防御武器系统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曾任多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是我国防空导弹和武器系统技术专家,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创造性成就。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航空航天部劳模、"军工先锋榜样"、航空航天月桂奖终身奉献奖、航天系统"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航天基金荣誉奖等荣誉。
据介绍,于本水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党高度忠诚、对祖国无限热爱,将毕生心血全部倾注到航天事业之中,始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追求,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为国家铸就空天神盾。他坚守初心、矢志报国、善于创新、甘为人梯,培养的学生陆续成长为中国导弹事业的领军者、顶梁柱,有力支撑了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
退居二线之后,于本水依然孜孜不倦地心系航天事业的建设,仍然在思考中国防空导弹未来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核心智囊"作用,多次牵头就科研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向上级提出建议,通过各种方式、渠道为航天事业的发展不断贡献着力量。他希望中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防御技术的发展道路。
于本水此前曾经表示,未来的防空导弹,应该向"弹族化+智能化"发展。"现在的导弹是自动化,程序是人输入的。智能化的导弹会自己'想问题'。"他说,这是他的理想。同时,科研一线遇到问题,他要去救急;产品质量评审,他要参加把关;着眼于导弹事业长远发展,他还要育人。
他希望年轻一代航天人能够牢记"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神圣使命,传承弘扬航天精神,不断增强知识积累,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他希望更多梦想,能够在一代代青年航天人手中实现。
"我的一生就是干了一件事,就是从事防空导弹的研制工作,我这一辈子干这事,是无怨无悔的。"在生前每谈及于此,于本水眼中闪烁着光芒。于本水,共和国空天防御领域的守护者,对于国家需要,他怀"一个梦想":护国领空、为国铸剑;对于科研创新,他靠"一生奋斗":业精于勤、创新不辍;对于个人得失,他有"一片冰心":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他生前最后的愿望就是希望年轻一代航天人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早日建设成为航天强国而不懈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