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以来,福建师范大学组织多支社会实践队伍深入基层一线,将专业所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从体育支教到语言推广,从艺术疗愈到文化传承,师生们用专业知识和青春热情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活力,在田间地头、社区院所勾勒出一幅幅青年服务社会的生动图景。
在福州市儿童福利院,体育科学学院“敢为争先”实践队的身影格外活跃。队员们立足体育专业优势,将红色文化融入趣味运动,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运动会”。“百团大战”“支前运粮”等项目让孩子们在奔跑跳跃中感受革命先辈的拼搏精神,而一套由实践队自主编创的健身操更成为福利院的“每日打卡项目”。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孩子们跟随志愿者舞动双手,笑容在阳光下绽放。实践队成员表示:“体育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灵的滋养。看到孩子们在运动中学会协作、收获自信,我们深刻体会到专业教育的社会价值。”
与此同时,文学院“宁聚童心,语润乡音”实践队深入宁德市金涵乡,以语言为桥连接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在中华畲族宫,20名困境青少年在志愿者的带领下,通过探寻畲族服饰的凤凰纹样、学唱传统歌谣、体验婚俗礼仪,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实践队创新“推普+文化”模式,设计方言与普通话对比教学环节,用生活化案例讲解语言沟通的重要性。扇面绘画活动中,志愿者一对一指导孩子创作,并鼓励他们用普通话分享作品构思。一名参与活动的孩子说:“以前觉得普通话难学,现在发现它是了解外面世界的钥匙。”实践队负责人表示,语言扶贫不仅是工具传递,更是文化自信的培育,希望孩子们能成为畲族文化的小小传播者。
在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美术学院“美润高墙,逐梦新生”实践队以艺术为媒介,开启了一场心灵重塑之旅。志愿者们带来白描花鸟课程,从握笔姿势到线条技法,手把手指导服刑人员临摹作品。宣纸上,花鸟形态渐次浮现,焦躁的情绪在笔尖流转中逐渐沉淀。“原来线条能说出心里的感觉。”一位学员望着自己的作品轻声感叹。实践队成员回应道:“每一根线条都是心迹的流露,或舒展或沉郁,都藏着对美好的感知。”通过漆艺创作与国画实践,学员们不仅掌握了传统技艺,更在艺术表达中感受到被关注与被肯定的力量。
这个夏天,福建师范大学的学子们以专业实践服务社会,用青春笔墨绘就担当。从福利院的欢声笑语到畲族宫的文化共鸣,从高墙内的艺术对话到乡村振兴的语言桥梁,他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基层所需,在深入群众中厚植家国情怀,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我成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