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5)》在京发布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金融监管蓝皮书: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5)》。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5)》在京发布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6 11:1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8月26日电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金融监管蓝皮书: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5)》。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5)》主要由“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研究”三部分组成。总报告着力深化对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与监管的研究,数字金融已经从1.0时代迈向2.0时代,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典型技术创新可能会催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新范式,同时也可能会在网络安全与技术、市场、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数据开放、金融监管等方面带来多重风险与挑战;回顾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数字金融监管实践,中国应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应用、数字资产、数字金融生态体系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完善数字金融发展体系,有效统筹创新与监管,保障金融体系稳定和安全。

总报告还对2024年中国金融监管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系统总结、分析和评论,并对2025年中国金融监管发展态势进行预测。分报告具体剖析了2024年中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以及外汇领域监管的进展,呈现给读者一幅中国金融监管全景路线图。

专题研究部分以系统性金融风险观察为核心,对我国金融风险进行总体判断,着力分析重点领域风险的演进状况。同时,对当前中国金融监管领域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涉及金融法治建设、地方债务管理、绿色金融风险及其监管、公共数据使用、量子计算前沿进展、加密资产法律规制等方面。

蓝皮书建议,以国内统一大市场为支撑,以新型基础设施、数字金融生态体系和开放金融为三大战略支柱,系统性地构建数字金融发展新范式,写好数字金融“大文章”。

一是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夯实数字金融发展底座。以国内统一大市场为根基,充分发挥我国人口规模巨大、消费市场巨大、应用场景多元等优势,有效提升数字链接能力,提升市场统一化水平。强化对数字市场、数字服务和数字金融的战略引领,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多元化市场主体、差异化且可规模化需求等优势,不断夯实数字金融的需求支撑。

二是着力建设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有效保障数字金融发展支撑。具有数字技术软硬件基础设施支撑的国家将具有数字金融发展的保障力或自主性,能更好发挥数字金融的网络化、创新性、关联性和可靠性作用。要探索建立符合包括加密资产在内的数字资产发展特征的新型或关键金融基础设施。要着力建立全国一体化数据要素市场,提升数字金融的数字资产支撑。升级数字人民币(DCEP)跨区域应用场景,着力构建“一点接入”的全国数字化支付清算网络,着力完善数字支付清算基础设施,不断增强跨境支付清算体系以及货币桥相关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完善金融数据治理政策框架和制度规范,促进提升境内机构间、市场间、地区间的数据交互水平,提升数字资产价值。

三是不断完善数字金融生态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具有专业性、创新性和竞争力的数字运营主体和(或)数字金融主体,大力支持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用户多、规模大、信息系统较为完备的优势,充分挖掘数字化发展的潜力。鼓励包容数字金融产品、业务和服务创新,深化数字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供求有效匹配机制。大力发展数字服务、数字市场和数字经济,为数字金融发展提供基础支撑。要着重将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金融、加密资产、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以及开放金融等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创新性提升其在数字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是实施高水平金融开放,提升金融数据内外链接力。金融高水平开放和数字金融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我国金融体系开放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制度型开放的空间可能更大,其中包括金融数据的开放、共享和治理。在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我国金融系统在开放性、数据内外链接力和数字金融外部关联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或不足,这将影响我国金融国际化发展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金融开放的大门要越开越大,如果内外金融市场有效链接水平提升,国内超大规模数字金融体系的规模效应便能更好地发挥。当然,要有效统筹数字金融发展与高安全的关系,确保金融系统稳定和安全。数据自由流动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满足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金融数据共享的需求,我国在提升境内数据治理水平的同时,应当尽快建立金融数据跨境流动的长效机制,健全金融数据国际治理体系,并提升金融数据跨境安全流动水平。

【责任编辑:李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