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馆藏“显眼包”》—— 引人入胜的文博“显眼包”

微纪录片《馆藏“显眼包”》名字很有趣,在文博题材影视里显得别具一格。每集5分钟,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讲造型奇特的文物,让人看得轻松而有所得。

微纪录片《馆藏“显眼包”》—— 引人入胜的文博“显眼包”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5-08-26 10:16
2025-08-26 10: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纪录片《馆藏“显眼包”》剧照。

资料图片

微纪录片《馆藏“显眼包”》名字很有趣,在文博题材影视里显得别具一格。每集5分钟,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讲造型奇特的文物,让人看得轻松而有所得。和篇名“画风”相似,解说词妙语连珠。“它不是黑猫警长,它是商代表情包之王”,让人一下子记住青铜器商亚醜钺的外形;西汉铜釭灯则“噘着嘴,腆着肚,双手环抱比爱心”……展柜里的文物,融进了生活中俏皮可爱的“梗”。而在拟人化的虚拟动画里,晋青瓷对书俑工作时的认真模样、明黄琉璃脊兽电梯口撞见老板的窘态,使文物能唤起当下观众的同款情绪,一下子没了距离感。

趣味的背后藏着干货。讲西周云纹铜五柱器,先聊像路由器的萌点,再讲考古学界对其用途的探讨;说唐十二支神俑,既提造型呆萌的可爱,也讲其十二生肖的时间寓意。专业术语不多,像聊天一样介绍文物的来龙去脉,听着不费劲,好看又好懂,知识就顺理成章记在了心里。

既保持文化的分量,又带着生活的温度,让人看到中华文化生动活泼的一面,文博纪录片需要更多这样的“显眼包”。

(广东省深圳市  王澍哲)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