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鄂西群山里,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碧浪烟田正随风翻涌。晾烟棚内,遮阳网滤过炽烈阳光,为悬挂的白肋烟披上柔光——这片曾被自然条件束缚的土地,正以技术破局、机制创新、生态融合的“组合拳”,谱写山乡振兴新乐章。
遮阳网下的“柔光革命”:科技精准破题生产痛点
“遮阳网一盖,烟叶油分足了,焦斑少了,烟叶的颜色更好了,烟叶的品质也就上去了!”资丘镇烟农老张轻抚棚内垂挂的金黄烟叶,笑着指向头顶墨绿色的网格。
盖上遮阳网的烟棚
过去,盛夏强光常导致烟叶灼伤、急干、品质降级,如今全县推广50%透光率遮阳网,形成“柔光晾晒”环境,让烟叶厚薄均匀、色泽醇厚,品质实现质的跃升。这场静默的“遮阳革命”,成为了长阳烟叶品质升级的隐形引擎。
科技赋能的细节贯穿在全产业链上。“暴雨前抢收成熟叶,雨后及时排湿!”技术员通过微信群实时推送农事指令,将气象精准到田块。烟垄间套种的万寿菊挥发性物质驱虫,搭配诱虫器、生物农药,农残风险有效降低,绿色防控替代农药。春季育苗大棚夏季变身晾烟棚,设施循环再利用,闲置资源激活为“品质提升舱”……
烟农从“看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技术破题,科学种烟,绿色革命正在书写烟叶发展的生态史。
合作社的“统筹经”:机制创新激活人力动能
“现在农村里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了,大户却越来越多,用工难啊。”黄柏山村的种烟大户田师傅有些感慨,“幸亏成立了村级合作社,虽然工人数量没变,但经过合作社统筹安排,大家用工都不成问题了”。
加入服务队的村民正在采收烟叶
面对山区劳动力空心化,长阳探索出“专业化服务队+职业烟农+合作社”联农带农机制破局路径,持续推广烟叶家庭农场成为技术“试验田”。今年以来,“珍珠寨烟农互助组”开展劳力、农机等互助活动20余场;鸭子口乡汇春合作社累计为20多人的服务队发放务工工资超20余万元,创造就业岗位,带动居民增收。
村民在家门口拿到了“工资”,既照顾了老小,又找到了事业。鸭子口乡主要负责人介绍道:“现在大家既能守着家,又能挣到钱!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垄沟田间的“豆烟双生术”:土地再生激发多元产出
烟株间隙,嫩绿的豆苗正探出垄沟。资丘镇烟农田师傅俯身拨开烟叶一脸高兴:“黄豆固氮养地,杂草长不起来,一亩地多赚几百块呢!”
“豆烟套种”模式正在重构山地农业逻辑:时空精密耦合,6月烟叶旺长期套种黄豆,宽大烟叶为豆苗遮荫。烟叶采收后,黄豆独占阳光快速成熟。养分循环互补,豆科根瘤菌固定空气中氮素,减少烟田化肥用量。设施空间再造,烟田轨道车穿梭垄沟运输肥料,轨道节省人工成本,破解坡地运输难题。
闲置烟棚内种植西瓜
同样的智慧也在闲置大棚延续,吊蔓西瓜悬垂在育苗架上,在黄板防虫、滴灌节水技术加持下,烟农收入持续增多。“作物+烟叶”的组合,逐渐让土地从“半年闲”变身“四季忙”。
从遮阳网下的品质升级,到社会化服务破解用工困局,再到豆烟共生的土地再生术——长阳烟草的实践正在揭示一条山区农业现代化路径:以技术精度对抗自然约束,以机制弹性激活人的动能,以生态逻辑重构产业价值。当科技、人力与土地在此深度共鸣,那片摇曳的“黄金叶”,正在化作青山沃野间最强劲的共富旋律。(文/图 苏从章)
注:此文属于中国日报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