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西夏学国际学术会议暨西夏陵文化遗产价值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第九届西夏学国际学术会议暨西夏陵文化遗产价值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2 13:4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西夏陵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不久,8月22-23日,“第九届西夏学国际学术会议暨西夏陵文化遗产价值学术研讨会”在宁夏银川召开。

本届国际会议由宁夏大学主办,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承办,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固原博物馆协办,来自中国、俄罗斯、英国、日本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单位的12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大会报告环节亮点纷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阐释了西夏陵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价值与多民族交融特点;李华瑞教授鲜明阐述西夏文明的中华文明属性;聂鸿音教授报告了西夏语元音的性质;高奕睿教授分享西夏文五公经研究成果;杜建录教授以“西夏学的新阶段”为题,报告了西夏学的新发展;张艺明副主任报告了西夏陵世界遗产价值等,学者从不同领域阐释了西夏陵世界遗产价值中所蕴含的多民族交融特质,西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与发展,探讨了西夏文明的中华文明属性。

分会场讨论环节,学者们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西夏学创新研究、西夏陵文化遗产价值研究、西夏社会历史与文物考古研究、西夏文字文献解读、辽宋西夏金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西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发展研究,以及数智人文背景下西夏学的创新路径研究等领域展开深度研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为西夏学研究注入新的思路与活力。

会议期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同步举办《西夏学的新阶段——教育部西夏学重点研究基地成果展》,集中展示了近五年的标志性成果: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成果《西夏通志》、“冷门绝学”项目阶段性成果《俄藏黑水城出土雕塑》、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著作《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成果的《西夏文物》综合编和石窟编、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项目成果《俄藏黑水城出土汉文文献释录》、仿古写真《西夏文献丛刊》,以及《西夏学文库》《百年西夏学文萃》等系列标志性著作。

值得关注的是,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积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对外传播,实施“读懂中国”系列之“读懂西夏”外译出版工程,此次展出的《西夏艺术史》《神秘西夏》《说西夏》《〈天盛律令〉研究》《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他者的视野——蒙藏史籍中的西夏》等翻译成果,为国外读懂中国、读懂西夏搭建起桥梁。

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杜建录介绍,历经一个多世纪的积累,西夏学研究成果丰硕,中国的西夏学由“冷”变“热”,形成了北京、宁夏、河北、陕西、甘肃等研究团队比较集中的省市自治区,联合推出《俄藏黑水城文献》《中国藏西夏文献》《西夏学文库》《百年西夏学文萃》《西夏文物》《西夏通志》等大型著作。宁夏凭借研究西夏学天然的地缘优势,研究团队最集中,研究成果最丰富,2024年,宁夏大学“西夏学”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首批“绝学”扶持计划。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重要学术平台,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已连续举办九届。本届会议以西夏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西夏陵世界遗产价值阐释、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西夏学创新研究。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西夏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夏陵申遗成功不仅丰富了中国世界遗产体系,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明包容、创新与多元一体的特质,为人类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珍贵财富。

(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