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科技赋能医疗的种子在云岭大地生根发芽。7月15日,云南大学“数字骨科”社会实践团队携自主研发的“数字骨科——辅助医疗智慧平台”,走进云南省大理州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医工交互·科技惠民”暑期实践活动。这支由生物医学工程与计算机科学跨学科学生组成的青年队伍,以人工智能与数字骨科技术为笔,在基层医疗的空白处书写“精准诊疗”新篇章,让“智慧医疗”的星火照亮边疆健康振兴之路。
AI影像下乡:毫米级精度守护脊柱健康
在大理州祥云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实践队员架设起便携式X光机与AI分析终端。随着“滴”的一声提示音,13岁学生小张的脊柱X线片被实时传输至云端,10秒内,屏幕自动生成三维脊柱模型,并标注出12项关键参数及脊柱应力分布数据,符合中度侧凸诊断标准,建议定制矫形器干预”。
“过去基层医院缺乏CT设备,患者需辗转至州府做检查,现在一张普通X光片就能完成三维重建,辐射量仅为传统方案的10%。”团队负责人林睿演示着系统操作。这套突破性的单视角X线三维重建算法,是团队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联合攻关的成果,目前已申请国家医疗器械认证。宣讲现场,队员们为当地青少年提供免费脊柱筛查,累计检测127人次,发现疑似病例13例,并通过远程会诊系统直连昆明专家,实现“筛查-诊断-治疗”一站式服务。
数字工匠进科室:3D打印重塑骨科治疗范式
“传统矫形器制作需反复取模调整,患者往往要等两周,现在3小时就能完成!”在祥云县医院康复科,队员们手持3D扫描仪为患者建模,AI规划系统随即生成个性化矫形器方案,一旁的高速3D打印机同步启动。
团队技术负责人林睿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解释道:“运动捕捉技术能实时监测矫正效果,系统会根据康复进度动态调整方案,让疗效可视化。”这种“数字矫形”模式,已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25%。实践期间,团队为基层医生开展5场技术培训,捐赠10套教学版软件,县医院骨科主任感叹:“年轻医生半天就学会了参数测量,AI真是基层医疗的‘倍增器’!”
产学研共筑护城河:让技术扎根乡土
夜幕下的团队驻地,键盘敲击声与讨论声此起彼伏。队员们正将日间采集的临床数据导入算法模型进行迭代优化。“每例基层病例都是宝贵的‘数据药材’!”指导教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张教授强调。这支年轻团队已形成“临床反馈-技术升级-人才培养”的闭环:与云南施拜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智能DR设备即将投产,专利池新增2项发明;设立的“杏林奖学金”今年将覆盖更多边疆学子;应届生招聘计划中,30%岗位定向留给当地毕业生。
滇西高原上,数字与生命的交响渐入高潮。 当AI三维重建图在米甸卫生院投下蓝光,当彝族少年戴上精准打印的矫形器微笑,这支团队正以技术之刃劈开医疗资源不均的荆棘。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记中所写:“我们要做的不是炫技的昙花,而是深植基层的‘数字雪莲’——昔年殿堂岐黄术,润泽基层百姓家,用十年沉淀,换一个更平等的健康中国。”(林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