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有艺韵 民享欢歌 兵地文化艺术交流展演活动润泽十二师

城有艺韵 民享欢歌 兵地文化艺术交流展演活动润泽十二师

来源:鲁网 2025-08-21 14:1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八月的晚风蘸着星光,在十二师的土地上写下流动的诗行。从7月30日到8月17日,为期19天的第二届兵地文化艺术交流展演活动,就像盛夏里清甜多汁的西瓜,让文化的汁水浸润了每个人的心田。

铺展“融”字画卷,兵地文化血脉相融、东西艺术精髓互融、专业与草根美美与共;

书写“近”字篇章,把舞台搭到家门口、将演出送到田间地头、让艺术走进百姓心头;

谱写“创”字新曲,基层群众自编生活故事、文艺骨干创新表现形式、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编织“情”字纽带,各族儿女同台献艺、兵地演员携手谢幕、观众与艺术家泪眼相望。

24场演出,1500余名演职人员,惠及群众11.25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娱乐消费达928万元,直播观看人次达2234万人次。从省级院团到社区文艺队,从专业艺术家到田间“民星”,随着场钟响起、幕起幕落,这场跨越山河的文化相遇,正以最鲜活的方式诠释着“交融”的力量。

绘融:兵地文艺的交响乐

文化是一条会唱歌的河——沂蒙山的小调汇入天山的雪水,中原的梆子敲响兵团的节拍。当山东快书遇见新疆曲子,豫剧水袖拂过团场夕阳,那些藏在旋律里的乡愁与热望,都在这个夏天找到了共鸣的回响。

“真没想到,在家门口能看到这么高水准的演出。从书上了解的孔子只是一知半解,今天看了话剧,才明白圣人何以成为圣人。”7月30日,山东省话剧院带来的大型原创话剧《孔子》穿越两千多公里,在兵团的舞台上重现金声玉振的儒家气象,拉开了第二届兵地文化艺术交流展演活动的帷幕。

这个8月,在十二师党委宣传部、十二师党委统战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兵地文旅部门、文联组织的倾力配合下,在山东省话剧院、兵团豫剧团、兵团歌舞剧团、兵团杂技团、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乌鲁木齐交响乐团、昌吉州艺术剧院新疆曲子戏剧团等兵地文艺专业院团艺术家和十二师各团场文艺骨干的缤纷呈现中,曼妙的歌舞、悦耳的乐章、正宗的豫剧、惊险的杂技等接连上演,为兵地各族群众留下了难忘而精彩的专属记忆。

乌鲁木齐交响乐团的军歌专场,让《强军战歌》《当那一天来临》等经典曲目在指挥家娴熟的执棒下响彻云霄。退伍军人张小峰全程跟唱,眼眶湿润:“我们没有想过可以在家门口听到交响乐,这些旋律让我想起了军旅岁月,交响乐的演绎让军歌更显磅礴气势,浑身的热血又沸腾了。”

昌吉州艺术剧院新疆曲子戏剧团的折子戏专场吸引了众多戏迷。“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新疆曲子,现场听更有味道!”戏迷马兰花早早带着小板凳来占位置。《张琏卖布》《打焦赞》等经典剧目让观众领略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演出中,不少小朋友围坐在台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就这样悄然播撒。

交融的深意,还藏在山东快书《守边人》的细节里。节目讲述的戍边老兵魏德友的故事,和台下很多老兵团人的生命轨迹相互映照。

“我们加入兵团元素,反复打磨剧本,把兵团精神融进每个字,每句话,让文化更有温度,接地气。”2025年“春雨工程”山东省文化志愿者边疆行走进兵团第十二师专场文艺演出总导演李思峰说。

舞台上的灯光像蒲公英的种子,轻轻一吹,便落在不同文化的土壤里。山东演员手腕上的铜板还在叮当作响,兵团杂技团的空竹已飞向空中——这飞越三千公里的艺术对话,从来不需要翻译。

豫剧大师李树建与兵团豫剧团的合作演出,堪称活动的点睛之笔。《程婴救孤》《清风亭上》等经典剧目让戏迷过足了戏瘾。演至动情处,李树建走下舞台与观众互动,73岁的李卫国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三十年没听到这么地道的乡音了!”这一刻,艺术真正成为了连接情感的纽带。

19天里,24场演出如珍珠般串起兵地的文化脉络,让十二师的夏夜变成了流动的艺术长廊。“这是一次文化的交融,更是一次心灵的相通。”十二师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文联主席马婧说。

当齐鲁乡音与天山舞步同台共鸣,当传统戏曲与现代交响相得益彰,各族群众在文化的深度交融与互鉴中,潜移默化地构筑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绽芳:泥土生香的田园诗

田间地头的故事,终于等来了自己的舞台。职工群众把摘蔬果的动作编成舞蹈,社区工作人员把基层治理故事写成情景剧,那些沾着露水、带着炊烟的生活片段,在聚光灯下长出了艺术的枝桠。

“这讲得不就是咱们自己的故事嘛,一些生活场景、人物相处都特别真实感人,也看到了兵团现在的发展,感到很骄傲。”8月4日至5日,十二师大型原创新疆杂话剧《兵团人家2》以一连串啼笑皆非的剧情,让观众在笑声中湿了眼眶。

通过选取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身边事,以及来自基层一线可亲可敬的人物原型来生动展现今天兵团人的生活,让乡村振兴、对外开放等宏大主题变得可感可触,也为新时代的兵团精神写下注脚。

“我们采用喜剧的结构,借鉴脱口秀的表演特色,让严肃的兵团精神变得生动可亲。”该剧总导演马婧说。

观众刘风华感慨:“一开始以为是故事,看到最后才发现演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事。”

8月8日的“村舞”大赛,把五一农场鲁兵健身中心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来自7个团场及常州街片区管委会的300余名基层舞蹈爱好者,用《问月》《粉墨花旦》《太阳出来喜洋洋》等16支舞蹈,跳出了兵团人的奋斗历程与幸福底色。

常州街片区管委会的《问月》凭借深情的演绎摘得一等奖。“《问月》是一首战歌,我们通过编排把兵团元素融入其中,展现出兵团人的奋斗精神。”常州街片区管委会宣传文旅组负责人姚明霞说。

“这些舞蹈跳的就是我们的生活,让更多的人对兵团的文化和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居民李倩说。

创作的热情像野葡萄藤,沿着篱笆疯长。职工群众把戏曲融合进舞蹈,用小品展示团场新貌——这些带着泥土味的创意,比任何教科书都更生动地诠释着“人民文艺”的真谛。

在十二师基层优秀文艺作品展演这一“文化播种机”中,原创作品如春笋破土。马婧说:“我们搭台,百姓唱戏,让田间地头的故事自己说话。”

十二师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的小品《奶奶的棉鞋》用新颖的表达方式和温情的故事,让兵团精神焕发光彩;三坪农场的原创小品《清风传家》采用“实景+沉浸”的创新形式,生动演绎社区基层治理的真实故事;二二二团的诗朗诵《普法之光 照亮团场》则来自基层普法工作者的亲身经历。

基层文艺爱好者从田间地头走向聚光灯下,让兵团人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见。当散场后的观众仍在讨论剧情,当孩子们模仿着舞蹈动作,当基层文艺骨干开始筹划新作品,这场活动的意义已远超演出本身——它让寻常日子有了诗意的注脚,让平凡生活获得了艺术的加冕。

“这些带着泥土味的创作,比任何教科书都生动。”十二师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说。活动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送文化下基层,既让专业院团的优质资源惠及普通群众,又激发了基层文艺爱好者创作兵团故事、新疆故事的热情,从而推动基层有意识地培养、储备文艺人才。

播惠:全民共享的协奏曲

文化惠民不是写在文件里的四个字,是馕坑边暂停的劳作,是轮椅上看戏时颤抖的双手,是直播屏幕后千万次点赞的手指。这场艺术之旅,真正做到了“把舞台搭到群众家门口,让艺术走进百姓心坎里”。

8月9日晚,70岁的邓志军拄着拐杖早早来到五一农场鲁兵健身中心足球场上,等待新疆曲子折子戏开演:“我年轻时就爱听曲子戏,现在能在自家门口看到专业院团的演出,真是好啊。”

大学生张伟带着相机全程记录:“以前觉得传统戏曲离我们很远,今天近距离观看才发现这么有意思。”

而基层群众的参与热情也为这场活动增添了一些亮丽的色彩:常州街片区管委会文艺展演中,社区工作人员、退休教师和辖区居民纷纷登台;头屯河农场的“美猴王”送出蟠桃的时候,孩子们纷纷伸出双手去接这份甜蜜;从现场到云端,来自新疆、兵团乃至全国的观众朋友们都徜徉在而文化艺术的海洋中。

“演得真的很棒,很有意义,让百姓亲近演员,亲近艺术。”网友“桃子love911”留言。

得知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建携弟子联动兵团豫剧团,带来经典大戏《程婴救孤》《清风亭上》,国家一级演员、新疆和兵团首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白玉兰戏剧奖得主、兵团豫剧团青年演员张培培主演《穆桂英挂帅》,乌鲁木齐市居民张丽早早带着父母来占座。

“两位老人从河南来到新疆,二三十年来都没怎么回去过,更别说在老家好好听场戏了。现在舞台几乎搭到家门口,还是名家演绎,也让二老好好过过戏瘾。”张丽说。

无独有偶,在2025年“春雨工程”山东省文化志愿者边疆行走进兵团第十二师专场文艺演出上,当《沂蒙山小调》熟悉的旋律响起时,72岁的王爱梅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这调子让我想起了年轻时在山东的日子,没想到在新疆还能听到这么地道的家乡小调。”

久居客乡,漂泊在外,能借此机会听到乡音,这场活动或许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网友“DENG.lu”留言:“齐鲁大地的温婉与兵团的热血碰撞,一边文脉悠长,一边拓荒史诗,两种力量温暖且燃,新意十足。”

消费随着文化一起升温。新天润天街烤肉师傅艾力·阿不都艾尼算了一笔账:“演出这几天,我的烤肉签子能用麻袋装!”据统计,活动共计带动餐饮、住宿、娱乐消费928万,市场热了起来,广大商户对此赞不绝口。

从城市到团场,从剧院场馆到露天舞台,24场活动化身“行走的文化课堂”,加深各族群众对艺术的感知——原来艺术从不遥远,它就藏在身边,藏在市井生活的烟火气里。居民马兰笑着说:“以前觉得艺术是电视里的,现在知道艺术是菜篮子里的。”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惠民。”马婧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不仅要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到好戏,更要让艺术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诠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张军说,十二师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继续扎根泥土、为群众创作,推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艺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族群众,继续以文化为桥梁,推动兵地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赵林洁  桑婷婷  程子怡)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