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江苏工院“育梦童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赴从江县占里村,开展以“普通话推广+急救知识普及”为核心的公益实践活动。此次行动精准聚焦侗寨留守儿童的安全防护需求与语言沟通短板,通过技能教学与语言推广的深度融合,为乡村儿童安全护航。
推普传安全:一堂“双向赋能”的安全课
夏季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依山傍水的占里村防溺水工作压力突出。实践团针对性开设“小小急救员”课堂,创新采用“普通话推广+防溺水急救”双轨教学模式。课堂上,志愿者以普通话为教学载体,系统讲解溺水危害、预防要点及基础急救知识,结合真实案例剖析与现场演示,直观传递夏季防溺水的紧迫性。随着教学推进“标准语言是紧急时刻信息传递与救援配合的关键工具”这一理念逐步深入侗寨儿童心中,为乡村儿童安全防护体系筑牢语言与技能双重屏障。
废品巧利用:矿泉水瓶变身“救命包”
活动中,实践团将环保理念与急救技能相结合,开展“废物利用”实践环节。志愿者以普通话全程引导儿童用矿泉水瓶搭配救援绳制作简易救援包——拧紧的瓶盖可提供浮力,连接救援绳后能实现远距离救援,既保障施救者安全,又提升应急效率。孩子们在动手模仿中,不仅培养了环保意识、掌握了救援工具制作原理,更在实操中体会到普通话对技能传递的关键作用。
实战练安全:“安全施救”理念深植心间
课后,实践团依托占里村地理优势,选取安全且场景真实的场地组织救援包实操演练。儿童分组轮流扮演“施救者”与“被救者”,反复练习距离判断、精准投掷、绳索配合等动作。志愿者以普通话实时纠正动作细节,确保每名儿童熟练掌握技巧。通过实战演练,孩子们不仅将急救知识转化为实操技能,更深刻理解“保障自身安全是救援前提”的核心原则,为夏季安全再添坚实防线。
此次活动让普通话与防溺水急救在侗寨土地上深度交融:推普为应急救援铺设 “无障碍沟通通道”,急救技能让语言的力量真正落地于生命守护。当侗寨儿童用清晰的普通话呼救、配合投掷“救命包”时,每一个音节都成为守护生命的密码,既彰显了语言推广对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作用,更以创新实践为乡村儿童安全防护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郭景妍/文 温佳宇/图)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